<!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之前就說過,現在電視臺的各檔新聞欄目最安全的選題就是關於極端天氣的。一場暴雨就能把整個欄目組下高潮,最好是那種持續一兩天的雨。
“雨情就是命令”,這句話在我們欄目組誰都知道。而且不僅僅是我們《五味生活》、《小江熱線》也是,其它頻道的新聞欄目更是。
有條件的頻道還會做專題、做直播,做現場連線,彷彿這一場雨澆醒了大家沉睡的新聞理想。雨一下,什麼都有了。
欄目組的所有記者都派出去,交警、市政、應急辦、氣象局、水利局、火車站、汽車站、積水路口、救援現場。大家都在忙著,大家都在做著同一件事。好像那一天,整個世界只有那場雨,只有馬不停蹄的採訪。
記者、攝像捲起褲腿、擼起袖子,彷彿採到的同期、拍到的畫面,比之前任何採訪的同期、畫面都要珍貴、都要更有價值。雨衣像盔甲,話筒像寶劍,採的越困難,越有成就感。至於採到的有多大價值,並不重要。
大家都沉浸在那種集體狂歡當中,正是有了我們記者的參與、這場雨才下的有了一些意義,有了一些不一樣。這場雨不再是單純的雨,它飽含了新聞人的熱情、見證了新聞人的不易、激發了新聞人的使命感。
我們這些記者,也就敢在下雨天的時候集體出動。好在沈陽的夏季天氣基本還算正常,暴雨不是那麼頻繁,也沒有臺風過境。在我實習記者生涯結束之後,每當看到微博上熱議的出鏡記者在臺風中、暴雨中、暴雪中的現場採訪。我一點感動都沒有。
我們的記者,是極端天氣記者,不是社會新聞記者。有好多好多新聞比一場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都要重要的多,但就是沒人去,就是不讓去。不要說是集體出動,連一個人都沒有。
這個時候,新聞理想又沉睡了,想讓它醒過來,得等到下一場大雨、暴雨、特大暴雨。“雨情就是命令”,這句話現在想想是多麼可笑,多麼悲哀。“雨情就是命令”,事實上只有雨情是命令,火情不是命令、爆炸不是命令、毒情也不是命令。
而且這個“雨情”,也有分寸之說,如果雨成了災,變成了“災情”,它又不是命令了,它不僅不再是“命令”,還有可能變成“禁令”。
高潮是假高潮,新聞人不是人。如果我沒走,我也會跟著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