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這次採訪也就兩個兩個小時左右,從我們在下樓一直到整個採訪結束。其實採訪最耗時間的是路上花的時間,在市裡採訪還好點,在外邊,到了錦州,到了營口,單是在高速上就得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上高速之前,下高速之後,這是最耗時間的部分。
其實真正的採訪,最多是十幾二十分鐘,該問的,該說的就都差不多了。再拍點街道的畫面,採訪物件日常生活工作的畫面之類的,用在畫外音上。一個片子的採訪就結束了。除非,你的採訪物件說話不著邊際,他始終按自己的節奏來,而他的節奏就是一句話重複無數遍,就是說不到點子上,你想要的那句話,他就是不說,或者就是說不出來。
這個時候,記者一般都會先讓攝像歇會兒,自己跟採訪物件好好的溝通一番。告訴他電視節目需要什麼樣的效果,電視節目的特點,要簡短精煉,
不可能你說一個事說五分鐘,我就讓你一直說,那我一個片子才兩三分鐘,能讓你嘚啵嘚五分鐘嗎,你說再多我只能用個三兩句,說的好了五句八句,說的不好,磕磕絆絆的,一段話只能用你一句。所以,你得直奔主題,挑重點的說。我問你什麼你說什麼,我讓你怎麼說,你怎麼說。
有的時候,記者沒辦法,他就是聽不懂,就是不按你說的來,你就得用笨方法了,一句一句的教,讓他複述,告訴他怎麼說,什麼樣的語氣。真的就像教小孩說話一樣。不過那樣的還是極少的,往往都是一些有滿腹委屈的老人,忙著訴苦,根本就不管你說什麼,你問什麼。
還有一些說官話的人,領導們,小領導們,沒上過電視,看見攝像機就頭暈腿抖出汗結巴,各種情況的都有。別看他們一個個的平時在單位裡在下屬面前挺神氣,攝像機鏡頭一對準,立馬就亂,說了這句忘那句。有時候還不如那些老人,至少他們不怯攝像機,敢說,雖然說得囉嗦。
對這樣記不住詞的領導,他們都有準備好的稿子,不敢說錯話。或者說沒有什麼發言權,他只是代表單位出來的,是個擋箭牌。他要把自己領導的意思表達清楚。說不成話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寫到紙上,然後,找一個人站在攝像機後邊舉著,讓他看著說。
這種事在我這半年實習記者的生涯中了,只發生過兩次。我還見過一個同事的採訪,在四樓編片子的時候,那是一個醫院的什麼主任。說不成話,說了前半句忘後半句,就是太緊張。只好讓她看著紙條說了。片子裡用的採訪嗎,基本上都是一氣呵成的,如果這三句話,他中間停頓的長了。或者加了其它的話,為了簡潔,為了意思清楚,後期就得剪,一般是用特技,閃白後者二維放大。
特技也不能濫用啊,最多連用三段加了特技過渡的採訪,雖然每段可能就一兩句話。不然畫面就感覺太花了,一句話一個樣。為了不給後期自己剪輯成片留下坑,前期採訪的把握很重要。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招式。尤其是遇見說話快的採訪物件,呵呵了,回來掐同期拍唱詞的時候能愁死你。
其實,看著紙條念出來的採訪,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一是語氣不對,像念稿子,二是眼神不對,一是不眨眼,二是沒表情變化,三是有點像盯著攝像機看一樣,其實他在盯著看攝像機旁邊的那張舉著的紙。真碰到這種人了,也是沒辦法。
以前我在課本上還看著這樣的案例,是當反面案例用的,這樣好像是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還是什麼原則來著,就不太清了。但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課本上的一些一些原則就不那麼有約束力了。
不過這並不是我獨立採訪的時候遇見的,說實話,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新聞學專業本科四年,我對書本上的一些原則還是認可的。尊重的,老師們說的話,我還沒有忘。或者說還沒到忘的時候。
其實,在《五味生活》欄目組,我們這些記者,沒有一個是新聞學專業出身的,之前也說過,只有我是,現在我還走了。這些人只知道完成任務,把這片子拍回來,有一些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尊重當事人隱私之類的,執行的時候是有偏差的,而且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不出大格,不太過分就行。本來我還想以一個科班出身的身份來給節目帶來某些改變,可惜,欄目組失去了我。還一笑而過。
其實記者遇到不順利的採訪物件,也是對記者和攝像的關系的一種考驗。因為攝像機是攝像記者在扛著,本來十分八分的事,你一下二十分鐘沒採完,攝像能累死。他就會催促你,會抱怨你,工作態度就下降,補拍畫面的時候就不認真,草草了事。那你後期剪輯給畫外音鋪畫面的時候你就知道攝像老師不是好惹的了,還有的攝像,我聽說,不願跟某一個記者出採訪了都。
採訪的時候,除了採訪物件說話墨跡重複之外,記者要及時打斷,他跑題了要把他拉回來。但有的時候,採訪時間長是因為記者,他問的問的囉嗦,重複,問題多,零碎。而往往這個時候記者覺得自己盡可能的問的全面一些,也是方便回去寫稿,編片。也是對這個片子負責。但是,還是那句話,記者是拿著話筒的那個,話筒多重。攝像老師是扛攝像機的那位,攝像機多重。
更重要的是,鏡頭不能晃不能抖,因為一般情況下,抖得厲害的鏡頭是不能用的,尤其是採訪,你只能當時就重來一條,不然審片也過不了。這就意味著攝像老師們要像烏龜一樣呼吸,一大口吸氣的話,肩膀就懂了,肩膀動了,肩膀上的攝像機自然也就跟著動了。而且一動就是兩下。有的時候,攝像甚至要屏住呼吸,把一個鏡頭拍完才能換氣。
再加上這些攝像老師都是老人了,最小的也四十歲了,大的過兩年就退休了。這資歷,你能讓他累著嗎?好多記者想要的畫面,想要的採訪,往往都因為遷就攝像,或者攝像幹脆就不願意去,而不得不放棄。沒辦法,你還不能說什麼,他們有資歷。他們還能說你兩句呢。
跟攝像老師搞好關系,尤其是年輕記者,還有我們這些實習生,採訪之前,要幫攝像提著手提包或者箱子,弄到後備箱,下車之後,從後備箱拿下來,弄到採訪物件那。採訪結束之後,把話筒線從攝像機上拔掉,把機器關掉,再放回手提包或者箱子裡。好在很少用三腳架,三腳架恨不得比攝像機還沉。
採訪一定要短,一定要讓攝像老師得到充分的休息,跟攝像老師說話,要用商量的語氣,你要什麼畫面,一定要提前說,你忘了,要再補拍,那就要看你有多大臉了。
如果是外出採訪的,住的一定要舒服,這沒得說,因為能報銷。吃得也得好,最好晚上還能喝點,夏天能出去擼點串。吃的也有補貼,不過,你要擼串的話,肯定得自己掏點。
記者跟攝像關繫好了,對工作絕對有莫大的幫助,不僅你片子採訪可以多采兩句,用來配畫外音的畫面也能多拍一些。而且基本上隨叫隨到,不願跟別人出差,可能就願意跟你出差。或者提前就能預定。這樣不會因為採訪當天現找,而被別的記者搶走,耽誤自己幹活。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如果你沒搞好關系,那就是惡性迴圈了。這些都在自己把握,這好像是叫什麼情商來著,對不起,我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