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殿試時間為天黑後再分發給貢生三根粗壯的蠟燭。待蠟燭燃盡之後,考生必須離場。許多考生殿前失儀,就是在這時候被強行拖出去時哭天搶地導致。
兩道策問試題,一題是有關新政,考驗貢生對新政的熟悉程度,然後說出建議。第二道題是有關教化,從論語子曰“有教無類”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破題論述。
謝十州掃一眼這兩道題,心中立刻就有了腹稿。
田地賦稅和教化是華夏傳承幾千年中,一直看重的兩條線,其歷史上總會有多次改革,這些改革在後世也會經常研究,以史為鑒。
雖然歷史程序不同,但歷史走向都是類似的。這個時代的政策和謝十州所學歷史也多有類同。因此,這些政策的起因、經過、結果,施行過程中的阻撓、缺陷等等,謝十州都瞭然於心。
謝十州稍稍打好腹稿之後,先在草稿紙上寫上大綱,然後修改幾分之後,提筆洋洋灑灑,一千字片刻即就。謝十州寫了這麼久的聖賢文章,今天終於直抒胸臆言之有物一回,心中熱血澎湃,文思泉湧,似乎不經思考,筆墨自動便轉化成了錦繡文章,如有天助。
到第二篇,就更容易了。
這句話,在最初斷句時,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好似孔子贊同愚民政策似的。
其實縱觀孔子言論,其實不然。孔子生平,在當時便是“離經叛道”之人。周時,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教育侷限在貴族之中,平民幾乎難以入學。這時候的教育,是真正的貴族教育。平民連讀書習字的機會都沒有。
東周時期,各國實力割據,為培養人才,有才幹的平民也可以入學。孔子對擴大教育持極力支援的態度,他認為,教化民眾能增強國家實力。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時來說,非常超前,他認為不能僅僅侷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孔子不僅言語支援,更是身踐力行,推廣私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各個國家,不但打破國家之分,甚至打破夷夏之分,學生更是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職業。
這在現在來看,都是很難想象的。
這樣的一個明確表示要推行全民教育的人,怎麼可能說出“不能讓民眾知道”的話?
完全是前後矛盾。
謝十州寫完孔子生平之後,筆鋒一轉,開始闡述為什麼會有這種誤解的思想。
最先提出這個斷句的人,乃是士族門閥巔峰時期的人。那個時候簡直是社會風氣倒退時期,講究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教育再次被貴族壟斷。作為貴族代言人,他曲解孔子真正含義,可想而知。
而後來之人,大多是跟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