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社肉,就是春社的一個專案之一。
有的地方,潮州地區的春社社祭活動就非常隆重,從正月十八日開始到二十一日連續四天,祭拜土地公公,豐盛的祭品,大鑼鼓、花燈等遊行隊伍,放煙花,祈求新年五穀豐登。
但還不如分社肉,更原汁原味。
社肉,社祭時用的肉,也稱為“福肉”。祭神完畢後,分割給參加社祭的每一戶人家。司馬遷的《史記》裡,就記載了這一節日。
通俗地說,把幾頭大肥豬弄到‘社公廟’宰了,祭拜完,平均分給各家各戶。每戶平分到多少豬肉,就交多少錢,給豬的主人。
分社肉這項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活動,如今在農村,差不多已經‘銷聲匿跡’。說起傳統節日,大家首先會想到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可和這些一樣熱鬧的傳統節日,多了去了。
正月初五路神日,二月初二龍抬頭,二月十五花朝節,三月初三上巳節,四月初八佛誕節,六月初六天貺節,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
自打唐果記事起,唐家村每年都舉行一次分社肉。只是,每年參加的人,都中老年齡層居多,三十歲以下少的人可憐。初、高中學生,還沒開學,同樣不願意來。村裡少的可憐的大學生,更加不會來了,他們只對萬聖節、聖誕節感興趣,除非老師佈置寒假報告——研究農村習俗興衰。
萬聖節就是鬼節。聖誕節,相傳聖誕老人揹著裡禮物,從煙囪爬進家裡,把裡面塞進襪子裡,不也一樣是騙小孩的嗎?
分社肉,祈求社神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不過是鄉親們的美好願望,能不能實現,誰心裡沒點比數?
這些不被重視的傳統節日,假如連農村都失傳了,以後的數量只會更少。然而忽然有一天,東北部某個小國,又拿這春社來申遺了,國內社會各界又是各種罵聲,不絕於耳。
元宵節分社肉,還有意義嗎?
唐果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從宋朝開始,民俗節日就從禁忌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禮儀性、娛樂性的方向發展,演變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
大家聚在一起,動動手,聊聊天,其實和去教堂做禱告,本質沒有多大的區別。一個拜上帝,一個拜土地公;一樣是集會,一樣是寄託……
今年的分社肉,是他們有史以來最熱鬧的一次,十村各家代表,聚集到唐家村最大的社公廟。
社公廟只是一座幾立方米大小的小廟,小廟裡面擺著土地公的雕塑。小廟上方,是一棵七八個大人,都圍不起來的參天大榕樹。榕樹周圍還有幾株黑橄欖,幾排楓樹。
南方的楓樹,冬天的葉子,沒法紅於二月天,但春天的葉子,卻是說不出的嫩綠。整棵整棵的楓樹,樹幹是棕黑色,葉子清一色,剛抽芽的青綠色,這種心情,很難形容。
分社肉的活,都交給唐果這些年輕人了。唐果象徵性的來一下,大家都不會說他什麼,唐果帶頭分社肉,暖了他們的心。
一開始,大家還擔心,唐果幹不了這種粗重活,沒想到唐果幹起活來,不僅手腳靈活,還輕松的不得了。唐果的圍裙,比唐利他們的臉還要幹淨。唐利唐念友這些,平日裡哪用幹這些活,他們更沒學到袁阿公的本事。
(本章完)
5 11:14:18|5160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