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裡斯克被紅警帝國攻佔了,符拉迪沃斯託克、伯力也全都被敵人包圍。
戰爭從爆發到現在,才過去的三天的時間,總共五十萬的軍隊被殲滅,當中有三十五萬的蘇聯部隊投降。
火車上的赫魯曉夫也直接擔負起遠東方面軍最高指揮的責任,快速下達了好幾個命令。
第一個命令是對遠東方面軍所有投降將領的家人處置命令,這些將領的家人,將會被送往西伯利亞各個地方的礦産,當作勞力。
那些軍官的家人,以及所有可以搜尋到士兵家人,也全都包含在這個命令之內。
第二個命令是要求遠東方面軍,所有計程車兵,全都集中到共青城和伯力。
面對紅警帝國強大的海軍,蘇聯根本無法救援符拉迪沃斯託克,因此完全放棄了這個港口,將兵力集中到伯力。
並不是赫魯曉夫不願意救援,對比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價值,伯力的價值才是蘇聯人現在最急需的。
伯力是蘇聯在遠東的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和共青城一樣,是蘇聯在遠東的戰爭命脈。
這兩座城市,是蘇聯在遠東礦産儲備和開採量最大的城市,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加大了對這兩座城市礦産的開發。
毫不客氣的說,這兩座城市開發的礦産,是蘇聯戰爭的主要支撐之一。
大量來自蘇聯內部大清洗和戰爭中投降將領和士兵的家人,也都是在這兩個城市之中當勞力,加上各種原本的礦産工人,兩座城市的勞工數量都在百萬數量上。
每天開採的各種礦産,都會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工廠,加工,製造,變成武器走上戰場。
赫魯曉夫很清楚,自己的責任不是反擊擊敗紅警帝國,而是守護這兩座城市,保證戰爭的繼續,等到蘇聯打敗了德國,那才是反攻紅警帝國的時候。
赫魯曉夫雖然不是一個軍事家,但是他卻是一個明白人,華西列夫斯基都在遠東折戟沉沙,他自認為自己在軍事才能上比不過華西列夫斯基,因此對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
列車上,赫魯曉夫簽署的第二個命令是,在遠東就近,組建大量的遊擊隊和徵召更多的軍隊。
徵召的範圍從中西伯利亞一直覆蓋在遠東,要求所有的農場,只留下婦女和兒童老人,剩下的所有人,全都必須強制入伍。
赫魯曉夫打算在將伯力和共青城,打造成為遠東的斯大林格勒。
只要堅持到了冬天,蘇聯人也能夠緩一口氣,因此接下來的幾個月就十分的關鍵了。
在赫魯曉夫開始走馬上任的時候,第三戰區切斷了伯力和符拉迪沃斯託克之間聯系,也展開了對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全面進攻。
海上登陸,立體攻勢,地面合圍,精確打擊下,蘇聯人武裝起來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要塞,只是幾天的功夫,便被瓦解。
要塞上的防禦,全都被摧毀,港口被攻佔,蘇聯海軍所有的戰艦也都被擊沉。
原計劃半個月的作戰,實際上,只有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符拉迪沃斯託克便已經被攻佔了下來。
裡面的幾萬蘇聯部隊,大部分都選擇了投降。
第三戰區也終於可以擺脫從朝鮮過來的後勤,直接可以從海參崴得到補給。
而赫魯曉夫的到來,第三戰區也快速的將目光放在了共青城和伯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