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香鄰奇怪地說:“這個艙體封存完好,顯然是空投下來之後還沒有被人動過,裡面的訊號也未出現故障,聯合考察隊為什麼不來找它?”
司馬灰猜測說:“大概從洞道裡空投補給物資之際,聯合考察隊已經失蹤多時了,由於地底測站與考察隊失去聯絡後不久,羅布泊望遠鏡計劃就遭到了擱淺,也受諸多因素影響,被迫放棄了搜救工作,所以只能投下一批物資,如果考察隊裡還有幸存者,可以採取自救。”
羅大舌頭可不在乎那些事,他急於知道艙裡裝了些什麼,一邊迫不及待用獵刀去撬,一邊問通訊班長:“你知道咱這考古隊有什麼特點?”
通訊班長劉江河揣摩不出羅大舌頭問話的意思,只好撓著後腦勺答道:“咱們可能是……是缺少工作經驗。”
羅大舌頭道:“你確實是個缺少經驗的生瓜蛋子,但咱考古隊的最大特點,就一個字——窮!”他嘴裡嘮叨不休,手裡也沒閑著,空投下來的“補給艙”無非就是個鋁殼子,哪架得住他拆,三下五除二就揭開了滾筒形艙蓋。
通訊班長劉江河上前協助把艙體裡裝的貨箱逐一搬出來,檢視裡面的各種物資。
司馬灰上前一看,裡面無非是罐頭、壓縮幹糧、化學藥品之類,與他們在“地底測站”貯物室裡發現的東西相差無己,但多了些成捆的蘇制加長訊號燭、照明彈、速發雷管,甚至還有幾支帶彈鼓的“pps轉盤沖鋒槍”,都塗著槍油,彈藥箱裡則裝滿了黃澄澄的子彈。
司馬灰等人見補給艙裡裝有武器,頓覺膽氣大增,地底空洞是隕冰爆炸形成,氧離子密度比地表還高,億萬年間進化出了大量複雜異常的生命形態,多不是人間之物,考古隊只有老掉牙的步槍,子彈也沒剩下幾發,如今正發愁怎麼應付這次九死一生的地下探險行動,就找到了這批原封不動的武器裝備,真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羅大舌頭立刻扔破鞋似的,先把他那條老式“撞針步槍”扔了,隨手拎起一支“pps沖鋒槍”端在手裡,檢查槍機等各個部件全都運轉如常,贊道:“這家夥,波波莎4式沖鋒槍”,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已經基本上淘汰了,那時候“卡拉尼什科夫自動步槍”已經在蘇聯全軍列裝了,但北越同美軍作戰的初期,也沒少裝備這種老式沖鋒槍。蘇聯專家團不可能給考察隊直接提供武器,應該是當時國內部隊的裝備,“pps43式沖鋒槍”雖然型號古舊,但優點是彈鼓容彈量大、理論射速高、構造簡單耐用、寒暑不懼,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殘酷考驗,尤其在惡劣的地底或坑道環境中,它所發揮出來的戰術效能和勤務效能,遠比半自動步槍來得可靠。因此讓通訊班長劉江河也將步槍扔掉,換成“pps43式沖鋒槍”。
但劉江河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是部隊裡配發的制式武器,他不肯隨便拋下,司馬灰對此也不便過於勉強,只得作罷。
隨後又從艙體內翻出一部沙橇,可以將揹包和裝備都放在上邊,拖拽著跋涉沙海,要比負重行軍輕松許多,還能多帶些幹糧維持所需。
眾人盡可能多的攜帶訊號燭、電池、壓縮食品,並且多裝了幾個彈鼓和兩捆雷管以備急用,因為誰也推測不出這次地下探險任務會持續多久,所以是晴天帶雨傘、飽肚存饑糧。
羅大舌頭翻到艙底,又發現了一些服裝,野外生存最關鍵的裝備首先就是“服裝”,五十年代中蘇友好時期,蘇聯贈送給中方一批新式“荒漠戰鬥服”,只是由於數量十分有限,從未正式進入部隊流通渠道配發。
其實這種特製的“荒漠戰鬥服”,也是蘇聯根據二戰時德軍的款式與面料改良而成,它通體採用淺黃色斜紋機織粗布,帶防水透氣夾層,具有較強的抗太陽能光譜熱量吸收效能,防油汙和防磨損性也很好。成衣經石磨漿洗加工後,軟化了面料的堅硬質地,提高了穿著的舒適性,款式為側排扣,寬襟大幅翻領,後邊配有兜帽,具有一定的防風和防水效果,兩側配備四個對稱的戰術插袋,各處都體現了優異的效能和出色的設計理念。
相較而言,司馬灰等人從頭到腳的裝備,甚至經驗和技術,反倒都不如十幾年前的聯合考察隊,此時自然毫不遲疑,把能換的全給換了。
不過這次最為重要的一件東西,還是勝香鄰在艙中找到的“重磁力勘測表”,這種儀器很精密,與軍用羅盤差不多大小,可以直接探明地底空洞內磁場或鐵石蘊藏的情況,氣壓和深度也都能測量,有了它就不必再依賴“磁蛇”指引方位了。
眾人找到了補給艙裡的重要物資,心中踏實了許多,一直以來籠罩在心頭的絕望情緒,終於得到稍許緩解,也有信心和膽量繼續往深處走了。
司馬灰感覺到地底的氣壓越來越低,看了看懷表,這一來二去,又耽擱了足有兩個鐘頭,收拾齊整之後,就準備帶著其餘三人動身出發。
沒想到這時又有變故出現,原來通訊班長劉江河,在空投下的補給艙內找到了“短波定位器”,可是關閉掉之後,他發現地底仍有持續的“短波訊號”存在,而且這段訊號十分古怪,因為通常的“定位短波”,按慣例都使用單節訊號,沒有具體內容,但從沙海深處傳來的短波,卻顯得有些蹊蹺。
司馬灰本就敢於冒險,現在又有了武器,更是氣粗膽壯,因此對劉江河所言不以為意:“既然補給艙裡配備了定位訊號裝置,聯合考察隊自然也會攜帶短波通訊器材,所以我估計這另一個訊號的來源,應該就是考察隊最後所處的位置,即使那些隊員全部遇難死亡了,聯絡訊號也會持續發射。不過測站與極淵之間存在厚重的雲霧,所以洞道裡接收不到來自下面的訊號,咱們現在卻可以根據它進行定位,找到考察隊在極淵中遇難的地點。”
勝香鄰疑惑起來,她問劉江河:“你剛才說這段摩爾斯電碼有些古怪,到底是什麼意思?”
通訊班長劉江河解釋說,普通的定位訊號一般沒有具體內容,也就是“嘀”或“嗒”的任意一節,但來自地下深處的訊號,卻是由一組“摩爾斯電報碼”構成,它的內容簡單明確——“我是615,不要接近我”。
第六話 二排左一
司馬灰聽通訊班長報告了“摩爾斯電碼”的內容,終於知道為什麼要說這段訊號顯得十分“古怪”了。
根據考古隊目前所掌握的情況,早在1953年的時候,蘇聯武裝力量第40獨立潛航支隊,有一艘柴油動力的z級常規潛水艇,攜帶兩枚潛地火箭出航,由於領航儀器失靈,導致它在海中迷航失蹤,從此下落不明,該潛艇的戰術舷號為“615”。
不知當時蘇聯人得到了什麼情報,竟判斷這“z615潛艇”出現在了羅布泊荒漠地下,為了保守“潛地火箭”的機密,遂於中方達成協議,共同進行“羅布泊望遠鏡”計劃,將洞道挖掘至地下10000多米深的區域。
但經過大地電場透視探測,存在於“摩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之間的空洞中,並沒有這艘蘇軍潛艇的蹤跡,卻意外發現了兩個神秘的鐵質物體。
於是在1958年,派遣了一支由22名成員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到地底執行實地勘測,同時也肩負著尋找“z615潛艇”的任務。隨後就是聯合考察隊在地下失蹤,與洞道內測站的通訊完全中斷,又正值中蘇關系出現裂痕,整個行動被迫凍結。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個事件的全部真相。
考古隊在地底收到的“摩爾斯電碼”訊號,如果確實為明碼發報,又沒有使用加密暗語,那就應該來自於那艘失蹤的“z615潛艇”,但它好像是一段特殊的“警告”,而不是什麼“求救訊號”,也許蘇軍潛艇就迷失在這片沙海深處。
不過司馬灰等人都無法判斷,這個定位訊號是不是“陷阱”,因為“綠色墳墓”地下組織的特務,已經在當時滲透到了“羅布泊望遠鏡”內部。倘若真是“z615潛艇”在發出警告,也說明他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危險,知道生還無望,才會在死神降臨之前,透過短波發射機告知搜救分隊放棄任務,不要試圖接近。
可既然在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