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464章 輪回篇第四幕十三)
那位名為艾洛的畫家此刻站在人們的仰視之中,他站在那幅畫面前,任由人們拍照,並滿面春風地接受著蒸汽鳥報的採訪。
溫迪一行人站在一旁假意看畫,實際上是在悄悄聽著這位大畫家的採訪。
據他所說,這幅畫創作於五年前。
當時他遇到了對於包括畫家在內的所有創作者來說最致命的一個難題——沒了靈感。
那段時間,他的一切變得低迷,生活裡就像是布滿了陰霾一般讓他尋不到光明。
他嘗試出門尋找,但卻根本靜不下心來體會生活中的一切,自然也尋不到靈感。
終於,在幾次三番的掙紮無果後,他絕望了,打算就這樣了結自己的生命。
不過藝術家多少都有些莫名其妙地儀式感,他想以自己的死完成最後的藝術,於是對於死亡的地點他也十分講究。
在認真的篩選後,他聽說了一個開滿玫瑰的玫瑰園,據說那裡在傍晚時分,夕陽會把玫瑰照的格外豔麗。
後來,他循著地址找去,一路上吃了很多的苦,但他不懼艱險。
腦海裡也是在不停地想象著一片鮮紅的玫瑰爭奇鬥豔的繁花盛景。
然而真正當他歷經磨難到達那個玫瑰園時,看到的卻是一片荒蕪,那些玫瑰早已經枯萎,只剩下了一片的荊棘。
那一刻,他徹底失望了,決定就這樣與那衰敗的玫瑰長眠於此。
然而他沒死成,他在最後一刻被一個少年救了下來。
少年不善言辭,沒有勸他太多,只是說了一句話:“其實最鮮豔的玫瑰未必是長在花園裡的,或許是長在心裡。”
而這句話也就成了他“創作”這一幅站在荒蕪裡,心中懷有玫瑰的畫的靈感。
…
“我萬分感謝那位少年,感謝那段經歷,是那段經歷成就了今天的我,支援著我繼續畫下去。”艾洛淺笑著對眼前的記者說道。
這時,記者又問:“那您後來還去找過那個玫瑰園嗎?”
艾洛搖了搖頭:“沒有了,那裡就像是桃花源一樣,自從我離開以後,便再也沒能找到它到底在哪。
就好像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拯救我自己而做的一場顯得有些太過於真實的夢一樣。”
他站在畫下侃侃而談,像極了一個成功者。
他享受著在觀賞者和採訪者崇拜的眼神裡毫無餘地的講述自己的看似壯麗的過去,更享受著他們的留影機對準自己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