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芳摸著鮮豔欲滴的花瓣,“買啥花啊,多浪費錢。”雖然她用的是埋怨的語氣,但明顯能看出來其實她是很開心的。
“不浪費,不浪費。”李長貴笑得憨厚。
吳桂芳把花抱進屋子裡,她找出瓶子,將花一朵一朵放進去。小夏小秋圍著花瓶,小秋興奮道:“花花,好看!”
小夏有些疑惑,“電視裡七夕節都是送玫瑰花,為什麼還送牽牛花呀!”
李長貴解釋道:“珠珠說以前咱們過七夕節都是送牽牛花的。”
牽牛花開在七夕前後,花朵鮮豔漂亮,名字又和牛郎織女有聯系,故而古時每每七夕節,文人墨客總會贊美牽牛花,牽牛花也就成了七夕節時男女互相贈送的定情之物。
然而現在七夕節被西方文化嚴重同化,古時中國傳統七夕節主打的是牽牛花,而現在卻變成了玫瑰花。
之前珠珠說到這個的時候,聲音裡盡是遺憾,“咱們的傳統節日啊……”
小夏若有所悟,“原來七夕節本就應該送牽牛花的呀。”
把花插好後,吳桂芳徑直去往灶屋。灶屋裡,袁如珠正在切肥豬肉。
“這是準備做啥吃?”吳桂芳的聲音從她身後響了起來。
“巧果和芙蓉雞片。”
七夕節吃巧果和雞吳桂芳倒是知道,七夕節又稱之為乞巧節,所以會吃巧果;至於吃雞,那是因為七夕節時,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不會分開,所以七夕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吃雞,以此祝願牛郎織女永不分離。
吳桂芳問:“芙蓉雞片是……”
“一道國宴菜,做出來的成品顏色潔白如芙蓉,所以叫芙蓉雞片。”
袁如珠快速動著刀鋒,很快切好豬肉,放鍋裡翻炒。漸漸的,肥肉的油被煎了出來,肉也起了酥。時間一到,她盛出煎出來的豬大油和肉酥。
麵粉裡打入雞蛋,倒糖粉和豬大油,添水和勻,揉成面團後醒發。半個小時過去,她將醒發的面團揉到細膩光滑,分成小劑子後塞進巧果模具裡壓花。
一個個精緻小巧的巧果壓出來後,再醒了二十分鐘,袁如珠將其放到鍋裡煎。
熱油和巧果碰撞,呲啦呲啦聲裡,巧果表皮逐漸變得金黃。豬油香、面香、甜香一股一股竄出鍋底。
巧果兩面都煎得金黃之後,可以出鍋了。
圍在灶邊的小夏小秋早已急不可待,巧果一出鍋,便快速伸手去拿。
袁如珠:“小心燙,涼一會兒再吃。”
等巧果沒那麼燙了,小夏小秋拿起巧果塞進嘴裡。袁如珠洗幹淨手,也拿了巧果吃。
金黃的巧果外皮酥脆,撕開微微焦黃的表面,內部綿密松軟的組織暴露在空氣裡,濃鬱的油香味和麵香味分佈在綿軟的內部,一咬下去滿口都是油麵糖蜜之味。
不疾不徐地咀嚼著外酥裡軟的巧果,袁如珠說:“等會兒用紅繩把巧果穿成串,讓小夏小秋他們倆戴上。”
為了圖吉利討個好彩頭,七夕這一天,往往會將七夕巧果穿成串掛孩子身上。
吳桂芳端著煎好的巧果出去穿串,小夏小秋也跟著出了灶屋。袁如珠吃完手裡剩下的巧果,洗洗手後開始準備做午飯。
灶屋裡濃香陣陣,湯鍋裡冒出來的雲霧籠罩著袁如珠,她揭開湯鍋鍋蓋,鍋裡湯汁沸騰,咕嘟咕嘟冒泡的雞湯泛著金色的油花。
勺子攪動幾下雞湯,蓋上鍋蓋繼續燉。袁如珠擦擦汗,取出料理機。
雞肉,鱸魚肉、馬蹄、蔥米、姜米通通放進料理機裡,再倒入適量鹽,最後舀上兩勺雞湯和進去,袁如珠按了一下料理機,料理機迅速轉動起來。
芙蓉雞片做法很多,有些做法裡不需要加魚肉和馬蹄,袁如珠更喜歡加魚肉和馬蹄的做法。魚肉會使芙蓉雞片吃起來更鮮,口感更松軟嫩滑,單只是雞肉的話,口感會有一些柴,加入魚肉後,口感會更松嫩。而馬蹄,也可以分解雞肉的幹柴。
在古代時,做芙蓉雞片沒有料理機的輔助,一般是用刀背砸雞肉,差不多得花一個多小時才能將雞肉砸成泥,所以做這道菜很費時間。現在有了料理機的輔助,做芙蓉雞片也方便了許多。
將料理機裡打好的肉泥倒進碗裡,她一邊在肉泥裡加蛋清,一邊攪動肉泥。蛋清和肉泥慢慢融合,她倒了一些澱粉進去。
“澱粉的量一定要適度,不能多,多了,做出來的雞皮子就會老。”袁如珠對吳桂芳說。
吳桂芳在跟著袁如珠學芙蓉雞片的做法。
加了蛋清和澱粉的肉泥過篩,篦掉裡面的筋膜,留下的肉泥吃起來會更加細膩滑爽。
接下來袁如珠開始調汁,薑汁、黃酒、清雞湯、鹽和水澱粉攪進一個碗裡。汁兒調好,起鍋燒油,她準備吊雞片。
鍋裡油溫至三成熱,她將肉泥糊糊倒入油鍋裡,攤成一片。芙蓉雞片要好吃,雞片就要攤得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這十分考驗火功,若火功掌握得不好,做出來的雞片便是帶著瑕疵的殘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