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區區九品芝麻官,出身寒門,更無依仗,哪裡敢跟甄家作對?”
說完,縣尉又是以頭搶地,磕頭不止。...
單章道歉,更新延遲
荀家。
書房裡,荀或拆開信封上的火漆,取出信紙,閱覽過後,皺著眉頭,拈著胡須,想了想,對外面喚了一聲。
“去偏院喚周迅來,就說老夫有事問他。”
僕人領命而去,到周迅常住的僻靜小院裡,見到周迅。
自花朝節過後,周迅便一直住在這裡,讀書,練字,做題。
縣試過後就是府試,題目難度還要更上一層。
縣試大多考的是記憶,只需熟背經典、基礎紮實,便十拿九穩。
到了府試,則會增加作文,即根據經典之中摘出的一句或者一段話,作為題目,應考者以此題目立意,破題,闡述,作文。
這就極其考驗功底了,不是對於經典內容涵義熟悉之人,多半都會落榜。
科考經典,有十三本必考之經,二十六種常考典籍,三百多本前人參考著作……
要想過得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生員,取得秀才功名,這其中十三本本書必定都是要背誦下來的,而且都要能理解其中涵義……非如是,則不成生員,不得功名。
秀才雖說只是科舉的最低功名,也不是那麼輕忽的,必定都有非凡的記憶力。
周迅自老師手上獲得了往年府試試題與前十考生答題集錦。
這可不比外面的書店之中所售版本,每一篇都附有老師親筆點評,這是隻有親傳弟子才能有的待遇。
周迅每天固定做一張試卷,破題十來次,反複琢磨,而今也有兩個月了。
“練筆如練劍,都要鍛煉腕力,眼力,都講究精準穩,難怪王子能成劍客。”
此世讀書人中有個流傳的趣聞,前朝太師有個小兒子王明之,平時酷愛書法,在庭院中練字,用池塘洗墨,久而久之,那池塘盡為墨池,塘邊梅花也被染成墨梅。
其後,前朝國滅,天下蛇蟒四起,王明之並家人幾死於亂軍之中,遂提劍殺人,雖不通劍術,但運書法,深得快準穩三味,一時如同狂草,殺穿亂軍,竟逃出舊京都。
後來潛心練劍,三年大成,居然成為一代名劍客。
這王明之本來是一書法大家,練字久了,腕力眼力都有了,拿著劍就當成筆,鐵畫銀勾,三年就練成一身好劍術。
雖然是趣談,也足以說明練字與練劍的相通之處。
“考官閱卷,首看有無塗改、髒汙,有明顯汙染者落榜;其次看字跡,字跡不工整者不入。官場明文規定,必須是館閣體答題。”
館閣體,四四方方,美觀雅緻,各地書店都有字帖銷售,周迅此時就是在練習館閣體。
“每題都有劣,良,優三等分,劣等分超過兩題則不錄。”
“文章立意不準,破題不深,都會失分,失分過多者也會落榜。”
“縣試還能錄一半,府試過者不過十之一二。”
“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實在是難,難,難!”
一口白氣撥出,綿綿不絕,竟噴出三尺遠,如同劍氣。
周身骨骼鳴響,筋膜震動,隱隱有呼嘯聲,如同狂風。
周迅地臉上,手背上,快速冒出一層虛汗,出了一層油汙,身上都有些嗖味。
持續了好一會兒,周迅一下擲出手中毛筆,正入筆架上,分毫不差。
“九歲之齡,武道築基,打熬筋骨,入聖之階。”
“我觀想山君之意,震動骨骼,筋膜,肌肉,發出這雷鳴虎嘯之音,可以排除雜志,調整身殼。久而久之,甚至能提高武道天賦,能走得更遠。”
“可惜不能常用,每月也就能洗煉一次,多而無功,徒傷元氣。”
這時聞到身上的味道,周迅也不吃驚,只是自顧自喚來下人,打滿一水缸清水,跳進去,就在院中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