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說讀書無用的人,其實是在為自己讀不好書或者沒讀過書找藉口或者做注腳,就算是成功人士,企業家,如果他們真的認為讀書無用的話,那麼為什麼,他們的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選的往往都是專業對口的讀書人呢?”
……
其實讓葉秋來演講,對他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講大道理葉秋真心不擅長,所以說了一番關於“讀書有用無用”的話題之後,葉秋便開始轉到了創意,廣告營銷等等上面來。
到了學生代表提問環節。
一名京城大學的大四的學生代表問:“葉老師,您被稱作創意大師,都說您創意無雙,那麼這些創意是怎麼來的?您平時是怎麼想到這些創意的?”
“靈感源自生活,創意也不可能是憑空想象的,別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的創意卻都可以找到出處。”
“我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逛街的時,遇到找不到公廁的尷尬情況?”葉秋笑著問道。
“我遇到過!當時因為太急了,可是因為沒有經常去那個步行街,結果找不到公廁,最後只能找了一家餐廳,硬著頭皮進去上洗手間。”
“從這個事情上,大家有沒有想到什麼?”
臺下的學生們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都是一臉茫然,不知道葉秋突然說到這個找洗手間的事情,到底是要說什麼?
不過,同時也讓他們好奇不已,難道找洗手間也聯想到什麼創意?
“很多時候,我們去一家餐廳用餐,使用餐廳的洗手間,很理所當然,可是如果只是為了上洗手間去一家餐廳,大家覺得餐廳方面會不會制止?”葉秋又問道。
“如果我是餐廳的人的話,我想我肯定會制止,畢竟,如果不制止的話,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使用餐廳的洗手間的話,那麼必定會增加運營成本,而且如果大家都這麼做的話,肯定會影響到日常經營。”一名京城大學的學生說道。
葉秋不置可否道:“作為廣告人,從品牌管理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其實大家不覺得這是一種利用群體影響的無須人員參與的市場營銷嗎?”
“首先,從我們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到一家餐廳上廁所這現象。
當我欲要進入這家餐廳的洗手間方便的時候,在想去較近的同型別的餐廳可以嗎,可是我只聽說這家餐廳的衛生間是‘公廁’,而且裡頭的條件還不錯衛生打掃得跟客廳一般,有免費的紙,以及帶有花香味的洗手液等),工作人員決不會阻攔,沒聽說過另外一家餐廳也這樣,因而就多走幾步到了這家餐廳門口。
站在這家餐廳門口,我們會不會下意識的還在思量我是否應該叫杯可樂或者消費一些東西,才有理由進去‘撒野’。然而,如果真叫了可樂,待飲用完後在如廁,怕是我的膀胱承受力沒那麼強大,所以,懷有戒備和好奇心就進去了。當然,如果這個過程是暢通無阻的。
這個行為,是群體影響的作用,或者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上講,叫群體認同。如果一家餐廳在其‘公廁’的口口相傳的基礎上,建立了為民眾服務的信譽!是不是可視為口碑營銷提升品牌美譽度的一種手段。
其次,普遍撒網,網羅潛在消費者;無形收網,網住合格有效市場,能食用且想食用的並有購買能力的群體。潛在消費者,即對這家餐廳的食品和飲品有興趣的群體。進入餐廳洗手間方便的人,大部分人瞭解其營業內容,或者說部分人對其食品有興趣的,才明白那邊有‘公廁’。
當然作為不知情者,進入其營業場地,至少會對其産生好奇感,為下一次消費體驗奠定基礎。”
那麼,這個時候,大家還會認為,餐廳應該制止這種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