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皇帝醉酒後,一個不慎就會拔劍殺人,所以在皇帝醉酒的時候,沒有人敢靠近他,就連侍人宮女們也害怕進去伺候皇帝時,一個不小心被失去理智的皇帝殺了。
但是程霓蓮不同,在不知道皇帝身份的時候,她就愛上了他,所以她願意為他做任何事,除了把小妹程霓裳的下落告訴他。
此後皇帝醉酒,程霓蓮就悄悄地進去替他擦洗,扶他到床榻上去,聽他訴說心中的煩惱,最後在他睡過去之後又悄悄離開他的身邊。
程霓蓮只有這一個機會能靠近自己心愛之人,所以她日複一日地做了下去,但她從來不敢讓皇帝知道是自己一直照顧著醉酒的他,因為她深知皇帝對慫恿小妹私奔的自己,是多麼的厭惡憎恨。
她害怕看到他醒來時,他眼裡的厭惡,以及對小妹的思念。
只不過很多時候,程霓蓮白天只能守在偏僻的小院裡,偶爾躲在花園裡,看他和其他妃子談情說愛,一口一個“愛妃”的時候,就會覺得,後宮爾虞我詐的爭鬥沒有讓她絕望,而他一個詞語一句話就能讓她心死如灰。
長時間的悲喜交加讓她情緒日益偏激,她沒有辦法派遣自己內心的痛苦,只能將痛苦轉加到別人的身上,而那個別人,就是她無辜弱小的兒子,元祀。
偏僻荒蕪的院子裡,除了她和兒子就再沒有第三個人,她除了怪兒子,還能怪誰呢?她除了對兒子大吼大叫,用鞭子抽打兒子外,還能用什麼辦法發洩自己內心的痛苦和絕望呢?
她總忍不住想,要不是懷了元祀,自己說不定早就死了心,偷偷溜出了皇宮,隱姓埋名地活了下去呢?
久而久之,她就將這種臆想當成現實,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遷怒發洩的工具。
直到後來,皇帝三十歲,後宮妃子大封,她才從偏僻的小院子裡搬出來,夾雜在一大批新人中,被封為了才人。
從那兒之後,她多了一點點見他的機會,心中的愛戀就像瘋長的野草一樣,越發難以剋制。
她嫉妒那些年輕貌美的妃子,盡管她的容貌也極為美麗。
她被人陷害,也陷害別人。別人想殺她,她也想殺別人。
後宮每天都有妃子流産和死去,南海池裡經常有或大或小的屍體漂浮,古井裡也能看到泡腫了的屍體。
而她,在無休止的後宮爭鬥中,無惡不作,沒有什麼不利用的,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元祀。
可有一樣東西,她從來沒利用和改變過,那就是對皇帝的愛。
等到後來,她已經收不了手了,只要她往後退一步,她、兒子、程家都會跌落萬丈深淵,死無葬身之地。
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在後宮裡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從才人、美人、婕妤、修媛、昭儀到最後的程賢妃,她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利用了多少。
直到兄長程嶽蓬那天特意叫她回程府的時候,看著奄奄一息卻嬌美異常的嫂嫂李娘,她才得知,原來早在她懷元祀的時候,一次宴會上高位妃嬪逼她喝,最後卻被嫂嫂強行灌下去的湯裡,竟然含有致人瘋癲的藥物。
這藥只要喝下去,不僅自己會慢慢變瘋,以後生的孩子也會精神異常,極易與母親一樣瘋癲。
兄長花了七年的時間照顧日漸瘋癲的嫂嫂,尋來名醫無數,也沒能把嫂嫂救回來。而且嫂嫂生下的三個孩子,侄兒程平忠、侄女程清漪、程玉蘭,個個都身患隱疾,日後一旦情緒過於激動,很容易與嫂嫂一樣,時不時發作癲疾。
嫂嫂死後,她也搞不清內心作何感受,只覺得難受,非常難受。
她不知道自己這麼多年的爭鬥,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還要害多少人?甚至連兒子元祀,也早就已經不把自己當做母親來看待。
從那兒以後,她失去了爭鬥的欲.望,老老實實地做起自己閉門養病的程賢妃。
好幾次她看到其他妃子陷害自己,她也懶得應對。心裡的疲倦吞噬了她,她只願其他妃子趕緊弄死自己,也好過她在這個世上行屍走肉。
可事情偏偏就這麼巧,當她不想爭了的時候,那些妃子的陰謀詭計反而害不到自己了。她一直坐以待斃,卻再也沒有哪個妃子陷害成功過。
再到後來,兒子元祀長大了,她眼睜睜看著自己兒子與其他皇子爭個你死我活,一個一個鬥倒了他的對手。
恍惚間,她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無休止的爭鬥、掠奪、陰謀、欺騙,想要什麼都只會搶奪,嘴裡滿口仁義道德,私底下卻無惡不作。
她想補償兒子,也為了補償程家,就讓兄長把女兒程清漪和程玉蘭都送到兒子後院裡,想著只要他們生下一個孫兒,自己一定好好照顧他、教育他,讓孫兒不要再重蹈他們的覆轍。
歲月的流逝,讓她心中的愛戀也漸漸褪了色,比起愛情,應該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吧?
追了一輩子,她累了。她真的不想再追著那個高高在上的男人了。
皇帝臨死前,請人來傳喚了她幾次,她都躲在宮殿裡,哪裡都不想去。
她害怕看到那個男人到死都怪她當年的胡作非為,她害怕自己這麼多年追的夢,只是一場空。
其實她不懂愛,她只會去爭去搶,以為愛情也可以搶奪過來。
到頭來,她才知道,世間一切,只有愛情,不能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