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說,這狗蛋和旺財的名字實在叫不出口,杏娘也按照自己的習慣了,兩個十幾二十歲的機靈小夥子就改叫聽風、寄雲。
偏偏輪到那個坻戎人時,他怎麼也不願意改名字。
杏娘見他實在不願意換名字,只能維持他原來的名字了。
只是要開口喊他”英雄”,卻覺得心裡有點怪怪的,怎麼都覺得像被人佔了便宜一樣。
最後就是那個年級挺大的老人家了,經過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已近花甲之年,也不知是不是被家裡的不肖子孫賣掉了才落得如此下場。
然而杏娘見這趙叔言談舉止像是讀過些書的人,所以就將他留下來,好給府裡加一個管事。
如此一口氣加了七個人,這個不大不小的院子就顯得狹窄起來。院子裡只有三間房,如今情況特殊,杏娘自己帶著孩子要單獨住一間,只好叫三個婢女擠一間,四個家丁護衛住一起了。
人手既然已經到位了,那下一步就必須要加緊將住宅的事情解決了。
這時沈娘就開口將自己丈夫會點手藝活兒,能修整房屋的事說了。杏娘也省得再找人麻煩,於是就把修整新屋的事情交給了沈孃的丈夫沈老八去做。
過了幾天,地裡的莊稼也收的差不多了,沈老八就在自己婆娘的帶領下見過了杏娘,然後帶著人到隔壁看房子去了。
要說這地段,在碩城裡也算不錯,毗鄰城裡最繁華的兩條街,但又要再往裡走一小段,既方便又不會吵鬧,確實是個住人的好地方。
然而如今邊境不平,對於這兒的富貴人家來說,隨時會起的戰事逼迫他們搬離碩城,所以大量宅邸被典賣,也難找到買主,所以房子價格也便宜。
就拿杏娘買的這棟宅院來說吧,雖然是老房子,但是地段很好,還是一棟長方形的兩進院落,由前堂、後寢、東西兩廂房、廊房和亭臺園林構成,前前後後將近有一畝地那麼大。
這樣好的房子,因為主人家急著走的原因,剛開始開價一百兩銀子,幾番商討下來,七十兩銀子也就拿下來了,甚至和幾個僕人的售價差不多。
不過碩城裡的好房子多的是,然而真正賣出去的沒幾個,究其根本就是人口的流失導致沒有房屋需求罷了。
而杏娘選的這個院落,一來是因為地段好,主要還是看中這房子就在自己租的房子隔壁,自己視力不便,以後修整房屋和搬傢什麼都近些。
說幹就幹,杏娘先付了十兩銀子的定金,沈老八就帶著平常一起幹活的人到隔壁去修整房屋去了。
其實房屋主體是沒什麼好變動的,就是一些年久失修的地方要加固一下,房屋和圍牆外面都要重新裝飾過,還有其中佔地近半畝的亭臺園林也需要翻新,以及裡面老舊的傢俱也要全部換過。
總而言之,按照杏孃的說法就是,既然是搬新家,那就一定要把裡裡外外都弄個煥然一新,讓她們在新家裡住的舒舒坦坦的。
房屋翻新事情繁瑣,但比起做一棟新屋來說還是快速很多的,不過一個來月,一棟從裡到外都嶄新的府邸就在原地出現了。
這次翻新房屋其實並未花很多銀子,其中的大頭就是房屋裡面的傢俱陳設,主人房裡的傢俱全部用的是中等的椴木,剛做好的傢俱靠近還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樹木清香。至於其他的陳設珍品之類的,杏娘覺得以後看見合心意的再買就是了。
等再過了十來天的樣子,杏娘就挑了個好日子,帶著孩子和七個僕人,在沈老八等人的陪同下,一起進了隔壁的新宅邸。
卻說在大門處,杏娘就發現沈老八等人的用心。別家的房子都會在大門處做上門檻,可這新宅邸卻沒有,八成是考慮到自己目不能視物的原因吧。
沈老八又指著頭,因為夫人不曾指示,所以牌匾上就沒有寫明是哪家的府邸。杏娘點點頭,沒有多說就進了府邸。
穿過大門,入目的就是一塊大石頭並旁邊的花草樹木,大石頭沒有刻字,這些也要日後再請專人到石頭上刻字。
穿過大石頭和小花園後,就是前堂。這裡的前堂變化並沒有太大,主要還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所以家居陳設都挑了好的放在這裡。牆上還掛了幾幅頗有豐富的手書字型,皆沒有落款人,所以也沒人知道是哪位大家的作品。
前堂往後走就是一道拱門,從拱門出去,走過一條十多米的花廊才到了住人的地方。
花廊後面是一間佔地面積很大的正房,也是主人房。正房左右兩邊不遠處,就是兩間面積也不小的廂房。其中東廂房被杏娘留下當以後孩子長大了的住所,西廂房就被改造成書房了。
整棟房子主要圍繞正房和東西廂房,所以在正房四周新添了許多花草樹木、林蔭小徑等,與前面連線前堂與正房的花廊組成了一道風景別致的園林別景。
至於主屋正房後面,就有一條小道連線著廊房,那一塊就是僕人們住的地方。雖然廊房面積不算大,但數量有五六間,一個房間住上三四個人都綽綽有餘。
再往後面一些,就是廚房灶臺茅廁和後門所在了。
杏娘考慮了下,就讓佩蘭、英雄、趙叔各自單獨住一間,浴梅和簪菊住一間,聽風和寄雲住一間。
幾個僕人分到幹淨齊整的新房子,一個個都喜笑顏開的,興奮地跑進新屋子裡東瞅瞅西瞧瞧,很快就把地盤都分好了。
至於沈娘因為不是府裡的下人,只是請來的奶孃,所以就沒有安排房間給她。而且既然僕人都到位了,沈娘自然不用再做雜事,只要專心幫杏娘帶孩子、喂孩子就好了。
就這樣,杏娘將工錢都結給了沈老八,自己帶著孩子住進了嶄新的宅邸,掀開了生活的新篇章。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