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刑、聖、玄、無?”文承問。
道衍為文承倒了一盞茶,撥著念珠侃侃而談,“古人雲:天地之間,唯聖賢與愚人不可教化,然大多庸庸碌碌之輩。然凡人亦可有志,於得其志必修其道,欲成非常之事必成非常之人。夫學需靜也,才需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聽著這樣的話,有飄在雲端的感覺。
其實就是一臉茫然。
文承嚥了口水,選擇聽下去。
“四重境界無論是修行還是日常生活都是適用的,多數成功者可以在生命結束前達到第二重,但對於有志者而言,要更加勤勉修行才是。”
“是。”文承點頭。
“一重刑境,儒曰克己複禮,道曰自知自勝,佛曰慎獨於心……”《論語·顏淵》、《老子三十三》、《奉法要》)
道衍正欲說下去,文承吸了吸鼻子。
“所以刑境……大概是指自律?”
雖然文言文也學過一些,但是老人的語速確實讓思路有點跟不上。
“過度自律只會導致人格壓抑,甚至會反噬。”道衍捕捉了文承的疑惑,微笑了一下重新措辭,
“一重刑境,修身自愛,從心所欲不逾矩,達到自我的完滿。”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於《論語·為政》,但刑境的要求不是七十歲,而是年輕時就要做到。)
“二重聖境,人情通達,凡事遊刃有餘,達到與周圍的完滿。”
“三重玄境,天人合一,萬事順其自然,達到與世界的完滿。”
“四重無境,不住於相,萬物皆可歸無,達到與宇宙的完滿。”
這樣一來,便通俗很多了,文承不斷點頭。
“我猜,無境是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是客觀原理,境是人的主觀狀態。”
主觀狀態嗎?大概是所謂的無我吧……先聽下去吧。
“達到無境之後,貫通核源便是輕而易舉之事,”道衍繼續說,“你能觀察到地球這個生命體,和她對話,感知她的呼吸和意念,和她的意志成為一體。”
可以和地球成為一體?文承的眼眸明亮了些。
“地球並不等於人類,而是一個協調的生態,這個整體便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生態也是生命體嗎?
“那個,可以直接到達無嗎?”
文承突然問。
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可以更快消滅敵人了吧。
道衍注視文承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