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更多的是維護城內百姓生活穩定,防止騷亂。
提升百姓生活水平,這還是要靠王通。
趙暢待在縣衙的半天時間,基本都是在處理民事糾紛。
長安令,說到底也只是一個縣令。
大的事情,輪不到他來管。
小的事情,也就只有百姓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與達官貴人沾親帶故,就算是大事了。
其實普通百姓只見的糾紛,都還是很好解決的,就是那些仗勢欺人的惡霸,非常討厭。
今天霸佔別人的田地,明天強搶別人的女兒老婆。
對於這類人,趙暢是絕不姑息的,只要知道一個,就要打一個,不管他身後的人是誰,只要觸犯了法律,就要得到相應的懲罰。
同時,趙暢在空閑時間,開始構思大漢朝法律的空缺的地方。
雖然一直以來都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真正的實行的卻沒有。
不過很多法律,不是現在的趙暢說了能算的。
大漢的法律,其實很多就是為上層的人服務。
趙暢現在如果要推翻重來,會招到無數的人反對。
他們活了大半輩子,一直想著往上爬,就是為了享受財富,權利,為了與別人不同。
怎麼甘心和平民是一個身份。
除了日常的治理外,趙暢開始大力建設長安城的學堂。
原本,只有一個太學,是大漢朝最高的學府。
其他都是一些老年生個人開的私塾。
做的小的,一間屋子,有那麼幾個學生。
做的大一點,一個院子,有幾十個學生。
但是教的內容,也就只有四書五經,讓趙暢很不滿意。
長安經過李傕郭汜之亂後,現在還有六十多萬人。
小孩有好幾萬,趙暢如果要保證這些小孩都有書唸的話,怎麼也要建立幾百座學校。
趙暢也只能一步一步來。
先在縣衙邊上建立一個學校,方便他檢視管理。
慢慢來,這長安城,終究也會像林城一樣,每個小孩都有書讀。
只有讀書,將自己的智力思維釋放出來,他們長大之後,才會懂得去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不是庸庸碌碌,以為被剝削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