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遷都許昌
公元195年春,洛陽太守府內,曹操端坐在書桌旁,若有所思。
荀彧邁著沉穩的步伐,恭敬地來到曹操面前,低聲稟報道:
“主公,人已帶到。”
曹操緩緩抬起頭,目光落在董昭身上,不禁脫口讚歎:
“閣下果然如文若所言,膚色仿若天人。
只是當下洛陽饑荒肆虐,滿城百姓皆面露飢色,形容憔悴,而公仁你卻面色紅潤,氣息沉穩,不知閣下是如何做到的呢?”
董昭謙遜地拱手回應:
“多謝主公誇讚,在下不過是平日裡飲食清淡,稍加研習了些養生之道罷了,不足掛齒。”
二人正交談間,許褚腳步匆匆,急切地闖入曹操的書房,大聲說道:
“主公,方才探得有一支兵馬朝東而去,不知究竟是何人統領,俺已即刻派人前去打探。”
董昭略作思索,神色篤定地說道:
“依我推測,那大概是李傕的舊部韓暹以及白波軍的楊奉。
明公您來到洛陽,聲威遠揚,他們心中有所忌憚,故而匆忙撤離。”
曹操微微皺眉,面露疑惑:
“他們為何如此慌張?難道是對我心存疑慮?”
董昭安撫道:
“此二人皆是有勇無謀之輩,行事魯莽,明公不必將他們放在心上,無需為此費神。”
曹操微微點頭,看向許褚,吩咐道:
“許褚,你先下去吧。”
待許褚離開後,曹操又將目光轉向董昭,問道:
“公仁,你可知李傕、郭汜二人如今下落何處?”
董昭自信滿滿地回答:
“他們如今失去天子庇佑。猶如喪家之犬,依我看,要不了多久便會被主公一舉擒獲,實在無需掛懷。
以主公之雄才大略,此二人不足為患。”
曹操頷首表示認同,接著說道:
“公仁所言極是。那對於當下這錯綜複雜的朝廷局勢,公仁又有何高見?不妨直言。”
董昭目光深邃,緩緩說道:
“明公雖是以義軍之名,仗義前來平亂,匡扶漢室,但朝中百官人心各異,想法不一,未必會全然信服於您。
倘若明公一直留在洛陽,恐怕會生出諸多變故,徒增麻煩。
依在下之見,當務之急是及時將天子移駕至許昌,此乃上策。
許昌地勢優越,糧草豐足,更利於主公成就大業。”
曹操面露憂慮之色,輕嘆道:
“但此刻提出遷都,百官定會反感牴觸,他們久居洛陽,故土難離,且對遷都之事心存疑慮,這該如何是好?”
董昭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
“明公心裡應當清楚,若要成就非凡之事,便要有非凡的舉措,不能因循守舊。
我期望明公能早日下定決心,當斷則斷。此事雖有困難,但並非無法解決。”
曹操聞言,爽朗大笑:
“哈哈哈哈哈,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只是如今楊奉帶兵離開,不知在何處埋伏,意圖不明,且百官皆在洛陽,若倉促遷都,我著實擔心會引發譁變,局面失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