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17章 第 17 章 ——
雖說收徒的決定突如其來, 但姚文廉並不後悔,老師和學生的緣分,除了抱負與學識之外, 還有眼緣,至少在他這裡如此。
沈懷梔這個小姑娘,不僅憑藉著才華和志氣入了他的眼, 更讓他生出一見如故之感,以致於他頃刻間就定下了兩人的師徒名份。
尤其,他還發覺, 她並非是泛泛而談的空想家,她所說的每一個想法背後, 似乎都蘊含著腳踏實地的可能性,正是這份可能,愈發讓他看重這個新弟子。
“自古農事,為國之本, 為天下之本, ”沈懷梔輕聲道,“不管是引入良種最佳化良種, 還是肥田之法興修水利,都是為了天下百姓安穩, 我雖不才,卻也願意盡己所能盡一份心力。”
聞言, 姚文廉滿目欣慰的笑道,“你這話說得好,前輩先賢曾有言,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縱觀歷朝歷代,唯有農業興旺百姓安寧,才能家國安穩天下一統,但凡農事凋敝,民心就易不穩,生出諸多動蕩與禍患,就像前朝,雖看似是亡於末代君王的昏庸與暴政,但真追究起來,這裡面未必不乏農事凋敝的影響。”
末了,他輕聲嘆了口氣,“還有,我年輕時曾親眼目睹親身經歷當年亳州與崇陽的大饑之災,其間餓殍遍地,易子而食,堪稱人間地獄,自那之後,我開始切實的意識到何謂農事為國之最,也才有了後來的諸多文章。”
“老師寫的那些文章我都曾一一拜讀,”沈懷梔說,“對此感悟深刻。”
雖然不是今生看的,但上輩子她確實曾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研讀學習,也是因為那些文章,她最終和老師成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我雖不曾見過老師所說的那些悲慘景象,但也確實有過一些感同身受的經歷,是以能明白老師的許多想法。”
若非感同身受,一個貴女出身的侯門貴婦,不會費錢費力的去做許多費力不討好之事,須知,農事的耕耘很多時候都是以年來算的,而且就算付出諸多,或許只是一場不合時宜的大雨一場突如其來的降溫,精心培育的一切就會遭遇滅頂之災,最後顆粒無收。
到那時,投入的錢財與精力都已經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了,最怕付出了努力了,最後依舊一無所獲,那才是最打擊人折磨人心智的磨難。
是以,如果沒有足夠堅韌的志氣與心力,於農事一道上想要有所進益,難如登天。
“最近在等待老師回信的時候,我在家裡寫了一些東西,”沈懷梔道,“因為今天要來見老師,所以我專門帶了過來,希望老師能品鑒一二。”
她將早就準備好的文稿遞過去,姚文廉接過,一頁一頁的仔細看起來。
沈懷梔所寫的是一份周密詳盡的計劃書,寫盡了她當前與日後的規劃,用詞嚴謹周密,時間安排物盡其用,看完這份文稿,彷彿能看盡一個投身農事的姑娘未來下半生的人生歷程。
這本該是一份備受褒獎的文稿,姚文廉想,但凡坐在他面前的是任何一個男子,他都會立刻予以無限褒獎,並極力支援對方實現人生抱負。
但偏偏,坐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還未嫁人的年輕姑娘。
身為名聲廣傳天下的知名儒學宗師,他並沒有許多古板苛刻的老學究那些輕視女子的想法,相反,他很贊同女子求知上進,不管是精進學問也好,還是醉心於琴棋書畫繡技商事等,哪怕是被世人視為下九流的賤業,只要做得好,依舊值得一聲真誠的褒獎。
他畢生信奉踐行的都是聖人所說的有教無類,是以,在他這裡,真正是“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所以,他的猶豫與遲疑在此刻才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與突兀。
在短暫的思考之後,姚文廉看向面前這個端坐從容的年輕學生,“懷梔,請允許為師暫時這麼稱呼你,你的文稿我細細看過,確實極好極實用,但我看字裡行間表露出的意思,這彷彿是你對自己日後下半生的安排。“
“當然,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這世上,不管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想,只要他願意,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追求去實現自己的志向。”
“但是,你還年輕。”姚文廉說,“在為師這個年紀的人看來,年輕意味著很多變化很多可能,而你還尚未成婚嫁人,這其中的變數更多,所以……”
有些時候,聰明人之間話不用說得太明白,對方就能了悟其中未盡之意。
至少,沈懷梔是相當清楚老師的顧慮與疑問的,這也是她將有些麻煩拖到拜師之後才解決的原因。
“老師的想法我都明白,”沈懷梔笑道,“這也是接下來我要同老師商談的問題關鍵,希望老師不要覺得我一個年輕姑娘當面討論自己的婚事太過輕浮冒昧。”
“並不會,”姚文廉搖頭,“為師並非迂腐之人。”
是啊,正是因為知道老師開明,所以我才敢、才有信心賭這一把。
“老師,當我寫下這份文稿時,就已經有了日後不會婚嫁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