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明宗陛下看著呂至陽退去的身影,按了按手中的摺子,發出一聲長嘆。
他的手中另有一份摺子,是各地彈劾道觀欺壓魚肉百姓的摺子。
說天下道士良莠不齊,多有惡道,妖道做害人之事。
劉意也上了一道摺子,請派欽差查證核實此事,免得有人借道教禍國殃民。
這些話都是不錯的,害群之馬向來有之,即便是出世的道觀,也是如此。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這個道理放在哪裡都一樣,可是危害國家根基卻不能容忍。
明宗陛下又咳嗽了幾聲,如今他身體不複往日,這些事情,此時能理順最好,免得萬一自己一朝辭世,朝中不穩,新皇登基,想要處理這些害群之馬,又落了不敬先皇的口實。
他嘆息一聲,想了想,朱筆禦批,寫了一道聖旨,命人快馬加鞭的送了出去。
未幾日,朝廷出了一個核查天下各道觀觀産的聖旨,又藉著幾件小事,罰沒了幾個道觀的觀産,驅逐了一批道士。
一時間,天下道觀人心惶惶,平日裡作威作福的道觀也都老老實實的配合官府查點財産。
在此過程中,的確有不少侵佔民産,強買強賣之事,天下道觀開始了一輪清洗。
事情傳到天一觀中,是幾個天下大觀的老道士找上了韓純元,要請見呂至陽,請他出山向皇帝陳詞,給天下道士一條活路。
韓純元被說動,心中也極不認同,朝廷的這一番動作,在他看來,大有可能動搖道教根本。
呂至陽卻淡淡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意如此,又何必逆天而行?”
韓純元無言以對,對呂至陽向來敬服,無奈道:“那便讓他們先回去?”
“若陛下核查屬實,即便我出面,也無能為力,這件事,只能避其鋒芒,待時過境遷之後,再做打算。”
韓純元嘆了一聲,轉身去了。
沒多久,天一觀貼出告示,廣發天下道觀,令各道觀響應朝廷號召,遵紀守法,不要與民爭利。
明宗陛下獲悉,立刻對天一觀進行了封賞,賜呂至陽正一沖玄輔元護國大法師的封號。
算是對呂至陽的補償,也令天下群道定了心。
皇帝制止徹查不法之人,並非對道教起了疑心。
其實,此事也怪不得天下諸道士人心惶惶,歷來前朝多有尊儒滅道之事。
這次查沒財産又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許多人尚未反應過來,一時間,摸不清朝廷動向,才人人自危。
皇帝此舉,安撫了天下道士,到了後期,政令推行的也比較順暢了,未再發現抵抗之事。
只是越到後面,能查出來的已經極少,轉移財産,私藏包庇,賬面做得四平八穩,滴水不漏,官員道士往來應承走個形式罷了。
即便如此,查沒出來的東西也極其客觀,令朝野上下極為震動。
劉意極其暢快,明宗陛下接連採納了他的政見,令他大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