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若用“情”彈奏此琴,此琴也會用音律指導凡人如何修煉地魂。伏羲活著的時候沒有邁過淬體期,他的身體早已修仙法練成了靈體,而他修魔功後,又感到靈體起了一些變化,變得更加神奇。
他能幻化成萬物,能變成天上的鳥兒,也能變成地上的石子,以前靈體的變幻只是用能量重鑄成另外的樣子,形在而意不在,現在是真的就變幻成了鳥兒或石子。
伏羲心想,若自己淬體之後,靈體又與新煉出的魔體融合,那麼肉身估計就能夠變幻成一些強大的存在,甚至是仙界裡的異獸。
表面上看,修仙與修魔的最大區別就是,修仙者提高的是掌控外力的能力,修魔者提高的是自身原有的潛能。
但伏羲認為,若兩者達到平衡,掌控外力強化肉身,肉身便又更容易掌控外力,如此迴圈,生生不息,豈不是能夠達到無極混沌之境,實力不可估量。
可惜,伏羲不願突破踏虛境,仙界並不安全,還會暴露原界,他也身負使命要守在原界。最終,他因生命走到盡頭而沒有完成他在魔功上的探索。
伏羲肉身消亡的那一刻,“女媧”也心生感應,她知道一直“盯”著她的那個人死了。她本該高興,卻又感到莫名的悲傷。
女媧又開始不安分起來,他潛入了趙國,寄居在了一名男性孩童的地魂裡,而這孩童名叫嬴政。
嬴政即是秦始皇,後來他滅了六國,成了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九幽國的始皇帝。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九幽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女媧心中憎恨修仙者,多年以來,不斷有修仙者想要滅掉她,認為她是魔。女媧早已知道伏羲就是三皇之一,也知道了修仙與修魔之分,她怨恨所有修仙者,以為修仙者都想要殺她而後快。
嬴政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焚書坑儒”,歷史上相傳他是為了國家安定而採取的極端手段。但事實上,嬴政當時燒了更多的修仙書籍,坑殺了更多的修仙者。
伏羲得知此事,心中悲傷內疚,他的魔魂離開琴體,學著女媧一樣也潛入一人地魂之中,想“引導”此人殺掉嬴政。
這人就是嬴政身旁宦官趙高,伏羲“引導”趙高,讓趙高變得更加自私。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計劃殺害嬴政,以謀大權。
歷史上,秦始皇之死有諸多說法,但無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趙高和李斯二人。
秦始皇死後,“女媧”再次逃竄,她不再懼怕“伏羲”,因為她知道魔魂的戰力都很弱。而女媧的魔魂多年來“引導”嬴政發起戰爭,因她而死的生靈無數,她吞噬的地魂也多到無法想象,她比伏羲要強大太多。
伏羲不忍吞噬生靈的地魂,他只會越來越虛弱,但伏羲懂得仙法魔功,也能與女媧相抗衡。
女媧繼續潛伏在九幽國百姓之中。伏羲失去肉身之後,很多神通都難以施展,一時間,他也難以尋到女媧。
幾百年後,女媧越來越聰慧,她又隱藏於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地魂裡。女媧心想,若隱藏在仁義之士的體內,當不會被那伏羲發現。
諸葛孔明的天魂生來強大,若他修煉仙法必定事半功倍。女媧在其體內也感到無比“舒適”,但對方天魂強大,極其理性,自己也難以控制他。
孔明作戰善用火攻,女媧也很享受活人被燒死時産生的驚恐情緒,這種地魂對她來說是簡直是美味。
……
但凡九幽發生戰事,伏羲都會前去觀察,劉邦項羽之戰中,他沒有發現女媧。而到了三國時期,他還是發現了女媧,兩人之間似乎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讓伏羲總能找到女媧。
這二人是兄妹、是夫妻、也同樣是宿敵……
伏羲附身於司馬懿,他發現司馬懿“鬥”不過諸葛孔明,而女媧也不能完全控制諸葛孔明。伏羲只好“引導”司馬懿拖下去,最終耗死了諸葛孔明。
到了隋唐,女媧附身楊廣,伏羲附身李世民。
……
兩人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二戰時期。他們之間的鬥爭如同一場博弈,他們無法面對面的戰鬥,只能附身於人,改變人的“潛意識”。
時間到了二戰前,女媧雖不再懼怕伏羲,但她始終覺得伏羲是她最大的阻礙。她想要收割生靈地魂強大自己,但幾千年來,伏羲一直阻撓著她。
女媧去了西方大陸,寄居於阿道夫·希特勒的地魂裡……
伏羲沒有再找著女媧,直到祭族在西方的後人來到東方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