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破魔曲的緣故,曲調中充滿了爆炸性的力量。
如果說建築設計,那還是少數人才能玩轉的“高階”遊戲,那麼繪畫和音樂,則明顯要親民的多。
哪怕從未學習過任何音樂理論,單單只是聆聽、比較,眾人也能知道這首《鎮魂曲》好不好聽,什麼樂器演奏更好聽。
然後。
《破曉》的狗策劃有多了一項新的稱呼......被做遊戲耽誤的音樂家!
不得不說,虛擬網路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已然超神。
當全網都開始深挖“狗策劃還是被耽誤的什麼家的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細節,那更是直接被拉滿。
然後,眾人發現狗策劃繼“被做遊戲耽誤的音樂家”之後,又搖身一變成為了“被做遊戲耽誤的服裝設計師”“歷史學者”“農業種植大師”“傀儡設計師”“卷軸設計師”......
一時間,似乎什麼頭銜都能往破曉的狗策劃頭上加。
越是研究眾人越是震撼!
什麼是用心做的好遊戲?
這就是!
莫說是普通的玩家,就是那些業內資深的同行們,都感覺《破曉》這是來“砸鍋”的。
層巔黑科技也就罷了,你還搞的這麼好,那以後同行們該怎麼混?
若是這些一一呈現在玩家們面前也就罷了!
畢竟付出了努力,能夠獲得更多玩家的認同,更能創造出相應的經濟價值......
但偏偏,這些寶貴的付出和細節,竟然都是“死去”文明的一部分......喪心病狂!
時間流逝。
越來越多的玩家、社會人員,開始投入到關於《破曉》細節的研究中。
越是研究,越是震撼,甚至越是......驚恐!
在很多專業人士看來,《破曉》這已然不像是創造了一個死去文明的“餘燼”,而像是曾經真正存在這麼一個......文明!
細思極恐!
當然。
這些並不是眾多玩家所要考慮的事,對於眾多玩家們而言,面對網路上這個熱潮,他們最大的感觸是——
1不明覺厲;
2莫名自豪。
沒錯!
對於眾《破曉》的玩家們而言,這種“細節拉滿”“誠意十足”的“設計”,那也是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一部分。
就算他們口口聲聲罵“狗策劃”,但每每提及或多或少都是驕傲和自豪的。
更具體點說,他們可以罵,外人不能罵!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希貝爾就必須要死嗎?
憑什麼?
就因為那些已然死去的......文明餘燼?
一派玩家堅持認為,希貝爾老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被刀,哪怕是她腦海中儲存著璀璨絢爛的文明結晶。
在任何時候,人本身的價值應該超越一切!
更何況,希貝爾還是曾經曙光城存在過的證明,她活著價值難道不應該更大?
而另外一派則認為,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