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千島之國抗議和阻撓,是不希望班達齊真正的實現獨立分裂,而美國有意見,則是不希望黃金水道的馬六甲海峽中華國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誰都明白,一旦哈桑.迪羅實現了訪華,那就等於是中華國公開的支援他們的運動。就等於是中華國的勢力和影響力深入到了這個地方,那一旦班達齊共和國成立,他們與中華國的關係只能是更加的親密。這對於美國在南亞的利益是有很大影響的。
尤其是美國在馬六甲海峽有樟宜海軍基地的情況下。要是中華國也在班達齊設立一個軍事基地,那馬六甲海峽美國就控制不住了,最起碼會成為兩國共管的情況。那這對於中華國的海軍前出印度洋是絕佳的便利。
雖然有這兩國或明或暗的反對,中華國還是毅然決然的落實了哈桑.迪羅訪華的事宜。
在國際交往中,有得必有失,而且,那種指望好處全拿,損失一點沒有的事情是幾乎不存在的。
陳康傑都能看到班達齊的地理優勢和作用,高層大人物會看不到嗎?甚至於,他們看得更遠,有了班達齊這顆楔子,那不管班達齊最終能否政治鬥爭成功,對於中華國涉足東南亞事物都是有利的。尤其是千島之國就不敢再唧唧歪歪了,獅城一樣的要投鼠忌器,而這兩個國家是比較傾向於美國的。
東南亞這個地方,不管是從經濟利益考慮還是從地緣政治安全形度考慮,中華國都不可能不重視。
當然,以前中華國在這種設計外國的主權內政上,都是不怎麼插手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相當長一個時期。
可以這麼講,班達齊的局勢,要是沒有陳康傑的插手涉足,估計中華國的高層就算心動,也會忍住。他們要維護國家形象,要韜光養晦,要避免惹麻煩等等。
可實際上,我們的國際信任度一直不是那麼高,與這個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些明明需要幫助和力挺的國家,我們處於各種原因以及不願意得罪美國,都採取了縮手的策略。
久而久之,人家就會覺得中華國靠不住,遇到關鍵大事,還是要找美國人。就算不找美國人,也會找俄國人,因為找中華國,中華國只會當老好人,嘴巴上支援,動作上卻一點沒有。
我們之所以被長期困在第一島鏈內,與這樣的行事作風多多少少有關係。
這一次在班達齊的事情上,有陳康傑的經濟託底,衛中華他們總算硬氣了一回。
另外,也不可否認一點,他們願意這麼做,與千島之國不久前的排華事件有相當大的關係。
那麼多華人在千島之國被殺被,中華國卻沒有實質性的動作,那麼這回,就透過哈桑.迪羅的訪華來給千島之國一個教訓。從而提振海外數千萬華人華僑對中華國的信心。上次的排華事件,中華國政府只打嘴仗,實際上在海外是受到廣泛詬病和批評的,就連國內的年輕人,也對政府頗有微詞。
這次哈桑.迪羅派人到香港來見陳康傑,是希望陳康傑可以幫助他們拍一部紀錄片,一部可以打動人和贏得同情的紀錄片。另外,還希望陳康傑可以透過一些關係和渠道將這一部紀錄片給播出去。
如果只有紀錄片,沒有渠道播放,那影響力就沒有。而陳康傑恰恰有這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哈桑.迪羅已經悟到了,光靠硬幹和蠻幹不行,軟實力的攻心,更能得到支援。
除了請陳康傑幫助拍片之外,哈桑.迪羅還想訪華,他要透過訪華來說服中華國的領導人代表他們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聲,最好是能夠在聯合國裡面推動一個決議,使得班達齊可以名正言順的建國。
按理說,哈桑.迪羅他們透過上次的訪華已經與中華國建立起了聯絡管道,沒必要再找陳康傑了。可恰恰就是嚐到了甜頭,哈桑.迪羅才決定繼續麻煩陳康傑。
誰叫陳康傑熱衷於班達齊的分裂呢,誰叫他對中華國高層有影響力呢,有這樣的人脈,哈桑.迪羅當然要充分利用。。
喜歡重生之改天換地請大家收藏:()重生之改天換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