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需要辦的工廠就少了,也能減輕縣裡和自已的壓力。
相比較而言,他更希望和耿啟中合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興建市場和搞運輸上面。
這兩塊才是最大的蛋糕,如果他們能吃下最大一塊,隨著本地經濟的發展,以後回報會越來越豐厚。
“沒事。”賀建權能坐穩這個位置,反應肯定不會慢。“大家都是初次接觸這方面的事,有些誤會很正常。”
年紀大了,思維容易固化,所以創新能力相對比較差。
但是多年的基層管理經驗擺在那裡,如果處理具體的問題,能力只會比年輕人更強。
他表現得這麼謹慎,說明是個頭腦清醒的人,明白自已的短板在哪裡?懂得多聽取年輕人的意見,才不會出差錯。
何況他已經把自已的前途,壓在夏臻身上,寧願多走一趟,把事情搞清楚,也不願自作主張,這樣才能減少出錯的機會。
事情說清楚後,三人端著茶杯,把以前的計劃重新較正了一遍。
剛開始定下計劃時,耿啟中和賀建權其實對這一切都雲裡霧裡,只能照著夏臻的要求去思考。
一段時間下來,兩人透過實踐,瞭解了許多事務的實際情況,開始思考具體的執行方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包括夏臻自已,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很多以前沒發現的問題,開始想辦法做出調整。
正好兩人今天過來,就彼此交換各自的想法,同時考慮把物資供應給哪些單位更合適。
“除了尋找機會和各個單位合作,其實我的意見,可以鼓勵當地老百姓,自已辦一些小作坊,這比縣裡投資辦廠更容易成功。”確定主要農副產品的歸宿之後,夏臻向賀建權這樣提議。
本地有大量的農戶養雞鴨鵝之後,雞鴨鵝毛就不會少。
可以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比如雞毛撣子,雞毛毽子,羽絨被等等。
這些產品可以透過本地的供銷社賣出去,雖然產量不會很高,賺的也不會很多,主要是透過這個辦法,在當地形成創業的風氣。
一旦有人成功了,其它人就會跟著學習。
時間長了,每家每戶都找到適合自已的創業專案,到時發展經濟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任何一個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起步的。
時間長了,就能以村鎮為單位,形成當地特色的龍頭專案,產生規模效應。
夏臻能做的,不是讓他們被動地接受自已的意見,搞種植養殖,而是希望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知道賺錢的方法還有很多種。
這是他最近沒事時,思考的結果,現在正好灌輸給賀建權。
如果他也有這樣的想法,同時傳遞給身邊的人,早晚會在當地形成這樣的風氣。
到時這邊就會成為創業者的搖籃,形成類似舜江縣北邊的傘城一樣的產業。
於是家家戶戶都辦工廠,富裕就不再是夢想了。
“這個不難。”賀建權聽後很快應承下來。“做雞毛撣子容易,我回頭讓家裡人弄一些出來試試——”
一般來說,城市家庭為了趕時髦,大多會買個放在家裡。
農村很少有人買,本身家裡像樣的傢俱不多,如果沾灰了,打水用抹布直接擦就行。
不過自家就有一個,過年時孩子搶著玩,還扯壞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