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北原城外。
實際上,八月初,常年與胡人打交道的陳忠和就已經發現天胡蠢蠢欲動,將要入侵北原,所以他一直在思考破敵之策。
果不幾天,天胡如約而至,但過程與他想的完全不同,天胡並不攻城,只盯住了朝廷的糧草打劫,而後守著糧草,誰伸手打誰。
陳忠和與胡人打交道二十多年,深知其戰法精髓,利弊。一交戰便擺出犬牙交錯,玉碎瓦爛的態勢。
打定了主意要天胡十六部有來無回。
天胡首領並不知與他對敵的是何人,是何戰法,還以為領軍之人是個菜鳥。結果一時不察著了道,進退不得。
戰鬥很快在土山下的平川口打響。
雙方兵力想當,戰鬥力相當,戰鬥猶如慘烈的絞肉機,兩軍每次激戰,都各自傷亡慘重。
一開始,天胡首領本想打個勝仗,見好就收,帶著大批糧草揚長而去,可幾場激戰下來,雙方陣型已是犬牙交錯,若此時撤退,不但會被尾隨掩殺,並且撤退的話,劫來的糧草無法全部帶走。
若不撤退,雙方人馬又越打越少。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全部葬身此地。
進退兩難之際,天胡首領乾脆駐紮下來,不時派小股部隊外出,抓壯丁回來補充軍力。
這個方案有一個巨大的隱患,但此時的天胡首領,心裡想的仍是摧枯拉朽正面擊敗朝廷軍,而後趾高氣昂離去,根本沒把些許隱患放在心上。
天胡首領沒將此事放在心上,陳忠和卻注意到了這個情況,當即與呂奉一合計,派出一千鐵臂營兵士,分散開來扮成百姓,被天胡小隊捉住,混入胡人軍中當了壯丁――也就是衝鋒陷陣的炮灰。
大成二年八月二十九,決戰開始。
天胡首領驅使著抓來的萬餘壯丁,對陳忠的騎兵營發起衝鋒,誰知戰鼓一響,這萬餘人當場倒戈相向,在天胡陣營內反衝殺起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萬餘壯丁,早已被潛伏在天胡內部的一千鐵臂營兵士給統一了思想。
雖然天胡十六部兵士善戰,但大夏百姓也不是吃素的,這個全民尚武的時代,每個大夏漢子都會一些武藝。
不出所料,堡壘從內部瓦解時往往是最致命的。
這一衝,天胡騎兵的陣營當即亂作一團,恰好在這個緊要的關頭,陳忠和指揮著三萬騎兵營衝殺過來。
雙方近六萬騎兵,在土山下的平川反覆衝殺了大半天,直到天胡騎兵死亡殆盡,四下搜尋,天胡首領卻不知去向。
拷問了倖存的天胡兵士後,方才得知,騎兵營發起衝鋒時,首領見勢不妙,已經帶著數名親隨溜之大吉
陳忠和強勢掃清了來犯之敵,重還青河“幾”字灣內土地安寧。
到了這一步,陳忠和躍躍欲試,想要過河與青河府一戰,徹底平定北方。忽然聽聞陛下要御駕親征,這訊息如一盆冷水兜頭潑下,令他當場清醒了過來。
陳忠和想起了張玉郎的前車之鑑,自古以來,皇帝最痛恨的就是臣子大權在握,自專自決。
既然不能進,他索性寫了戰表,將兩軍戰損悉數詳寫,上報長安,將進兵還是撤軍的問題,交給陛下裁決。
第一道戰表發完,陳忠和又發了第二道戰表,他認為自己大勝,足以攜大勝之微,組織大軍進一步越過青河,蕩平北方,徹底解決李通之患。
......
朝廷這邊,大成皇帝收到戰表後,糾結萬分,既想一勞永逸解決青河隱憂,又擔憂陳忠和不是李通的對手,把朝廷全部家底葬送在青河之眫。
正糾結不下,一條意外的訊息幫了忙。
中都的天鷹軍攻洛城不下,率眾來叩潼武兩關,日夜不停攻打。
大成皇帝連忙下令:河西府所駐紮的一萬兵馬分兵增援兩關;另派使者入川向安道全皆兵十萬,以做後援;另急召呂奉率三萬鐵臂營千里馳援兩關,以便陳忠和的騎兵營原地休整,重編後揮師東進。
陳忠和這才得知朝廷遇到了新的難題,心知想要集結重兵平定青河府的想法徹底破滅了。
他唯有長嘆一聲,原地整編,休息。
九月十五,整編過後的騎兵營賓士千里,冒著綿綿秋雨,氣勢洶洶殺到潼關。
剛到地方,人馬還沒顧上喘口氣,就聽聞天鷹軍撤兵了。
自進入九月以來,連日秋雨不斷、遍地泥濘,不利於攻城破關,朱子臨不得不下令撤軍。
敵人就這樣退兵了?
陳忠和覺得好像做夢一般,不過既然敵人退了兵,那就是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