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議的內容是,剩下的七支胡人,想要一下子平定,不太現實,需要數代君主接力才能完成,並且還耗費國力。
最關鍵的是,把這些胡人遷移到內地。有背其天性,還會因為習性和語言問題,給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
不若先維持住眼下的局面不變,將已經平定的兩支胡人,安置到邊境地帶上,封官賜爵,由他們自己管理自己,並設立督察軍監視他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方案相對耗費的國力少一些,支援的官員比較多,約莫有三分之一。
第三個方案是,不能對這幫胡人抱以希望,漢人這套,對胡人根本行不通。打了勝仗,最好的結果也只是能清靜個幾十年,過一段時間,胡人就會捲土重來,鬥爭將永遠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改變。
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在邊境設立守節,防禦他們。其他的任何方案,都是在自找麻煩,空耗國力。
這個方案是最省力的,不過其中還有一些細微的分歧,用誰來守衛邊疆,職務應該怎麼任命?權力範圍如何界定?
支援這種觀點的官員是最多的,約莫有一半以上。
大興皇帝深深思索了這三種方案,第一種明顯耗費過大,遷延日久,變數太多。
第二種方案,耗費相對小了些,但很繁瑣,戰事會一直存在,就像打地鼠,哪裡冒頭,就去平定哪裡。
第三種方案最輕便,省事,群臣大多都支援這個方案。
朝堂上,根據三條提議展開了激烈爭論,反對第一條提議的官員們認為:“現在平定的兩支胡人有近二十萬,數年繁衍生息後,人數可能要翻倍。當年西晉就是搞了太多胡人進入中原,成為心腹之患。沒過二十年,中原一帶成了胡人的天下,西晉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便亡了,漢人不得不南遷續命。”
這個觀點直指要害,贊同第一條方案的官員無法反駁,只能用大道理來辯解:
“皇上乃是天子,天子有責任養育天下蒼生,不能歧視外族,孔聖人曾經說過:'有教無類’,這句話的意思是隻要是人,就有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只要肯教、會教,他早晚會走上正道。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將禍患遺留給後世子孫。”
核心意思是,這幫胡人現在不處理,萬一後世子孫不能打,胡人又強盛起來,那漢人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面對激烈爭論的雙方,大興皇帝腦袋都大了,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他難以決斷。
大興皇帝作為中興之主,最大的願望是做個明君,維持住大夏王朝興盛,萬世不衰,在經歷了三十年九胡之亂後,朝廷百官思定,大都不想再打仗。
最終,大興皇帝選擇了第三個方案,設立“八守節一王”,行使抵禦政策。
看得出,原本大興皇帝是是真心想做個千古明君,一統周邊蠻夷的,可惜還都長安府後,他年事已高,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便是西番遺留至今的來由,同樣也是大夏二十五守節名臣實王的開端。
......
張玉郎點點頭,深有同感。
天下大同,只是個很美好的願望,在後世都不曾做到,更何況在這個科學技術、生產水平,以及人類社會的組織管理能力如此落後的時代。
堂上沉默了一會,阮猛忽然問道:“張大人可曾聽過氣運鼎?”
“氣運鼎?是什麼東西?”張玉郎一臉懵逼。
阮猛哈哈一笑,解釋道:“傳說大禹治洪水後,劃天下為九州,鑄造九座小鼎。以本州物象鑄於其上,鼎中暗藏各州氣運。九鼎曾齊聚於秦,助秦一統,至秦亡遺失,後有傳言說九鼎歸漢,漢之後分散四地三百年,再無音訊,此係傳言,未曾考證。
“傳言還說,得一鼎者得其州,可為候,得雙鼎者得其地,可為王。得三鼎者分天下,可為帝。”
“阮猛將軍,這傳言怕是多有不實,當不得真,當不得真。”張玉郎擺擺手,一臉不信。
假如九鼎傳說是真,那大夏三百年國運從哪來的?難道說這九鼎之前曾在朝廷手裡,助大夏朝三百年強盛!如此,那眼下一片混亂的局勢又該作何解釋?難道說朝廷又將九鼎給弄丟了?
阮猛端起茶杯,淡淡說道:“大人不信?”
“不信!”
張玉郎連連擺手,他寧可相信這個世界有超越世俗的力量,都不信天下有九鼎,得一鼎者得其州,得九鼎者得天下。
正想著,忽見阮猛微微一笑,從袖口摸出一個古樸厚重的物事...
張玉郎當即瞪大了眼睛,若不是眼眶阻擋,一對眼珠子都能掉在地上,他失聲驚呼道:
“氣運鼎?”
“沒錯,氣運鼎!”
喜歡大夏小衙差請大家收藏:()大夏小衙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