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有嬸娘訊息了!”華琬眼睛亮起,登時將趙允旻忘記,迫不及待地問道:“師姐,嬸娘和小陶都還好嗎,她們現在在哪裡。”
羅坊主將陶學錄的信遞於華琬,“她們在楚州,師父信上未詳細說了,只言安好,讓我們不必擔心,也未言何時會回來。”
藤紙上果然只有寥寥幾個字,華琬柳眉舒展,“嬸娘為何去那般遠?終歸知曉嬸娘和小陶安好我就放心了。”
楚州在新宋國與鄰國接壤的邊境,邊境已經平靜了十數年,兩國間貿易往來密切,楚州如今可算繁盛。
華琬心底是盼著嬸娘回來的,她一直隱隱地希望六院競藝那日,嬸娘能在,希望嬸娘能看到她這段時日全心全力制的兩件首飾。
“對了,信封裡還夾了一封信是小陶給你的。”羅坊主說完忍不住好笑,小陶寫的信亦用雙鯉封裝著,上頭還沾了嚴嚴實實的泥封,封面上歪歪扭扭幾個字,‘阿琬親啟,除了阿琬,誰看誰是蛤蟆。’
“小陶是越來越靈精了,院裡還有幾件年關佈置事情要交代,一會我出去了你再拆信,省的一不小心就成了蛤蟆。”羅坊主一邊說一邊走到桌案旁,小心翼翼地捧起華琬制好的金頂冠,這頂金冠羅坊主怎麼都看不夠,若可以,她願意為了守護金冠而化作一方石像,目不動,身不動,神不動。
羅坊主早已被華琬的匠意和心思所打動,目光裡除了震撼、驚豔和陶醉外,還有與輩分、年紀無關的崇拜和敬仰。
待羅坊主離開隔間,華琬跑到高櫥,嘴饞地拿了塊乳酪糕,邊吃邊拆開小陶寫與她的信。
除了一方仍舊只寥寥數字的藤紙外,又掉出一個更小的信封。
華琬疑惑地撿起信封,信封上空空如也,再看那方藤紙,一半是嬸孃的行書,一半是小陶的蚯蚓字,“阿琬,空面封勿拆,並交給甄大人。”
小陶則寫道:“阿琬,這兒都沒有糖人,我想你和糖人了。”
小陶一句話險些將華琬的淚都勾出來,在外奔波終究是辛苦的。
至於嬸娘要她交給甄大人的信……華琬煩悶地扶住腦袋,若信再早來半個時辰,或者甄大人遲半個時辰過來,她就能直接將信給甄大人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華琬將信藏到懷裡,因為不知嬸孃的信急不急,所以她打算今兒下午就出一趟門,到浚儀橋街的蒼松堂尋堂主。
華琬能從甄大人說話的語氣和眼神中看出,甄大人同蒼松堂關系不一般,至少甄大人很信任蒼松堂,是以若見不到甄大人,她可以請堂主傳信。
華琬與羅坊主說了有事出門,羅坊主一口答應,這幾日吳院使也帶著吳嬋蘭回吳家,羅坊主本就不同意吳院使像關人犯似的將華琬一直拘在隔間制首飾。
“阿琬,今日風雪重,你記得將前兒新做的厚襖氅披上,還有,在城裡走走便是,城郊是去不得了,路都封了,早些回來知道嗎?”羅坊主在忙年關,不可能陪華琬出門。
華琬還是第一次見羅坊主這般‘婆婆媽媽’地交代事情,“師姐放心,我就是去浚儀橋街附近,很快便回來的。”
浚儀橋街確實不遠,只要在城內,乘馬車出去都是兩個時辰內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