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堂拿著他家西邊院子裡面的鑰匙,開了門,然後王向忠和王錚便跟著他走了進去。
院子裡面,長滿了荒草,看得出來已經好久沒有人來過了。
幾棵野生的棗樹、榆樹、楊樹,五股八叉地生長,因為沒有修剪過的緣故,很難成材了。
這裡曾經是大寨村大隊駐地,後來又成了大寨村老油坊,然後頭幾年這裡又開了一個冰糕房。不過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大寨村老油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曾經是魯中市範圍內三家古老的油坊之一,不過後來,老油坊成為私有之後,漸漸敗落,到最後直接關了門。
踩著荒草,走到原先老油坊門口,門框上的“老油坊”的牌匾還能勉強辨認,牌匾上的紅漆早就剝落,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徐勤堂費了好大勁,方才將門鎖開啟,然後用肩膀扛了扛門,砰地一聲,門開了,由於用力過大,徐勤堂往裡連走了三四步,方才停下來。
“王總,這就是原先老油坊的木頭榨油機器,都沒用了。”
這老油坊,進門之後是一個三間屋大的大房子,屋子的最西邊是一個水泥池子,池子角落到處是老鼠打的洞。
進門的時候,有兩個探頭探腦的老鼠一看有人進來,嗖的一聲便跑回到自己的窩裡面去了。
那個水泥池子,原先是用來存放榨油用的花生、大豆和花椒種子的。老油坊主要就利用這三種農作物進行榨油。
然後在大屋子的正中間,是一個挖下去的一米多深的大坑。這個坑,大約有一米五成,一米寬。坑底下襬著水泥垛子,坑上面懸空的是一根六十公分直徑的圓木。圓木的表面被刨的很光滑,上面油兮兮的,發黑了。
圓木的一頭懸在大屋子中間大坑的正上方,另一頭穿過一面牆,然後在大屋裡套間裡面的屋子裡面。
從大屋子走進套間,正對著套間門的,是一口很大很大的大鐵鍋,然後套間屋的正中間,是那根大圓木的另一頭,圓木的這一頭綁著一個很大的木槌。木槌下面,是一個三合土夯成的方坑。然後木槌的東邊,是一個主體框架是木頭,中間有鐵箍的榨油裝置。
那口大鐵鍋是用來炒料的,炒好的料,放進木槌下面的方坑裡面,然後另一頭需要三四個大漢,用繩子綁著圓木,將圓木從快到房梁的頂上拉下來,接著再快速的放下來。另一頭,被拉到半空中的木槌砰地一聲落在方坑裡面,將已經炒好放到方坑裡面的花生、大豆活著花椒種子砸碎。接著,另一頭再拉起來,而木槌這邊,有人用鐵鏟不停地翻動方坑裡面的料,這樣如此反覆,差不多半天的時間,這個用來榨油的料就砸好了。
接著,砸成泥狀的料,用鐵鏟鏟到一層一層的鐵箍裡面,用草繩綁好,然後再在最上面蓋上一塊跟鐵箍嚴絲合縫的鐵板,然後,再利用槓桿原理,轉動搖把,收緊鐵箍,在鐵箍最下面的一個出口裡面,便會看到油流出來了。
油榨完了,鬆了鐵箍,就是一塊塊圓形的花生餅餅,用來餵豬是最好的飼料了。
這一套裝置,需要七八個左右的人才能操作,炒料的,拉繩的,緊箍的,翻料的,接油的,所有人分工合作。一天,七八個人可以榨七八十斤的花生油出來。
因為效率底下,這種裝置已經被淘汰了。
現在所有的油坊都已經使用了現代化的機械裝置,將花生放到傳隨帶上,然後電閘一拉,另一邊就可以生產出花生油來了。
原先七八個人才能幹得了的榨油工作,現在兩個人都綽綽有餘,而且生產效率還比原先高了好幾倍。
不過,在王錚看來,這種最原始的榨油工藝,才能夠榨出最好的花生油來。
看著這些再有幾年的時間就要失傳的傳統榨油裝置,王錚忙問道:“徐大爺,原先那些榨油師傅現在都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