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科學定理。
到了康德以後,尤其是本世紀初,哲學的核心問題開始由“認識論”轉向“方法論
”,哲學關心的核心問題是認識如何實現的問題。這一時期,哲學家們開始認識到語言
對於人的認識的特殊地位,他們紛紛從研究語言出發來研究哲學。
其中甚至有些人極端的認為以前的所有哲學問題不過是語言的問題而已。
哲學的這次轉向有時也被稱為是“語言的轉向”,新的哲學觀點被冠以“語言哲學
”或“分析哲學”的名稱。
“語言哲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或者說可以被進一步分為兩個學派:“邏輯
分析派”和“日常語言派”。維特跟斯坦的引人矚目之處在於:他在前期持邏輯分析的觀
點,後期則持日常語言的觀點。
總結一下上面論述的要點,現在我們知道:
西方哲學的發展,經歷了兩次變革,一次是認識論轉向;一次是語言轉向;第一次轉
向使哲學的基礎從本體論和形而上學變為認識論,從研究超驗的存在物轉到研究認識的主
體和主客體關系;第二次轉向把對主客體的關系的研究變成了對主體間的交流和傳達問題的研究。把對主體的研
究從觀念和思想的領域轉到了語言的領域(語句及其意義);這兩次轉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
笛卡爾和維特跟斯坦。
下面是維特跟斯坦(ittgenstein)的小傳。
維特跟斯坦1889年生於維也納。
青年時期的教育首先使他成為一名航空專業工科研究生,1908-1911,曼徹斯特。23歲時
他到著名的劍橋大學學習哲學,成為羅素的學生。據說維特跟斯坦當時正為自己未來的
發展方向感到迷茫,工科還是哲學?一天晚上他帶著自己的一些手稿(雜感之類的東西)
來找羅素,要羅素讀一下,然後判斷自己是否是學哲學的料,如果不行的話,就準備卷
鋪蓋走人。羅素拿起他的手稿,只看了頭一句話,就堅決地對他說,你不學哲學太可
惜了之類的話。維特跟斯坦這才堅定了投身哲學的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維特跟斯坦參加奧地利軍隊,後來被俘。
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邏輯哲學論》(tractatus1nove.us)。該書於1922年以英文出版,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
在這本書中,維特跟斯坦闡述了自己的“邏輯原子論“的哲學觀點,成為該學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著名的“邏輯原子主義者”包括羅素,懷海特,弗雷格等。
該書的出版開創了哲學研究的新方向。
完成這本書後,維特跟斯坦認為自己已經解決了所有的哲學問題,於是他就真的
放棄了哲學,先是作了一個花匠,後來作了一名小學教師。需要說明的是,他家很富
有,但他主動放棄了對巨額遺産的繼承權,自願過一種樸素簡單的生活。
大約10年的時間,維特跟斯坦脫離了哲學界。但後來,他對自己在《邏輯哲學論》
中表述的哲學的可靠性産生了深深的懷疑。於是,在1929年他重新返回劍橋,成為三一
學院的老師。1939年他得到了教授的職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卻以一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