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書櫃,發現自己一直在潛意識裡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若能花數年消化吸收自己的書櫃,應該也能算個挺不錯的人了,大概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看不下去,比如資訊學,可以玩電腦,經濟學,可以看股市,生物學,我看什麼的,這個蛋白,那個核酸,我知道他的名字,但不知道他是什麼,終究學不進去。若能建立個大概知識結構,跟得上新技術應用,就滿足了。
做一個自學的醫生,學的再好,也架不住專業的水準。
=====
看過的書櫃的書,大多是文學和歷史,然則大多已經忘記了。
大概人看書,總是需要一個角度,建立一套模式。
我倒想看軍事來著,可估計看了沒用,大概也就看看經濟角度,社會民生了。
大概所有的書,都要重建捋一遍。
======
人一輩子嗖的就過去了,發現太多時間用在看書上,等你看完書,黃花菜都涼了。
然則看書本身成了習慣,乃至生活本身。
既是一種建立思維模板的遊戲,也是一種感受深沉的存在。
=====
看的進書的人,都是好脾氣。
======
看歷史裡,帝王將相,忙來忙去,無非為了生産,生産,則離不開人肉身的維持慾望。
說到底,人的行為到頭來,倒真真體會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折騰來折騰去,到最後還不是早晚要掛?誰又能比誰高明?
========
歷史很多不甘寂寞的人,比如姚廣孝。放現代,多半要去做寫手。
沒機會做棋手,又不想做棋子浪費生命。
還好,可以碼字
========
歷史上很多人取捨之間難以為常人理解,如弦高勞軍,靖難樵夫,無降典史,蘇武牧羊,方孝孺誅。
身家性命,都不看在眼裡。
說到底,人皆有一死,機關算盡,左右不過數十年間,倒什麼都看開了。
========
有本日本的暢銷書《斷舍離》,說是以瑜伽的修養整理房間,要斷,要舍,要離。
其實房間也就罷了,腦子或者人際不能整理清楚就麻煩大了。
某種意義上,讀一本書燒一本書,效率最大,讀書就是一種斷舍離的過程,碼字也是如此。
在電腦裡囤積無數書,其實是浪費,還不如精讀若幹本,若幹本還要做好筆記。
人的生命有限,腦子也有限。
經營腦子如同經營一篇文章,或者編寫一個電路,有的加深記憶,有的淡漠,有的加強邏輯,有的分類。
我讀書的時候要是有這種理解,估計幾年下來,也能混個211.
碼字也是如此,這本書也是刪刪改改無數次,算是我生平見識到目前為止的總結。、
人理解了世界,倒有了底氣,很多事情可以做,某種意義上,也算以知識獲得了自由。
京東用撿貨分類機器人,無人機送貨,阿裡無人零售店,智慧跟蹤供應鏈,製造變成輸入工程圖就能五軸聯動雕刻,物聯網取代跟單,跟貨,區域鏈會改變採購,勞動關系和銷售,智慧和資訊如同影子,你看不見他,他卻無處不在,現在就已經深深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未必做碼農,但做什麼都需要這種常識,機器多一步,人力需求就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