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無酒,有伴無伴,對李尋歡的馬車來說,其實並無絕對的區別,都是緩緩的走向必然而未知的終點。
“十年磨一劍,四顧心茫然。”
===========
其實有一個客觀事實。
就結果來說,工作可能是效率最高的努力。
遠高於包括拍拖在內的其他低效的徒勞的努力。
但工作本身,其實又沒有什麼意義。
這也是一個悖論。
因為工作而獲得的情感,其實也沒有意義。
失去文化意義的生理行為其實毫無意義。
======
人到中年,遠遠看到了生命的界限和自己的結局
就不會像小時候一樣充滿幻想的樂觀
中年後看到的是真實,年輕時看到的是假象
因為是假象,所以才看上去很美。
但真實,卻可以更加平靜的棲息。
==========
人年輕時以為生命很長,會做夢,有幻想。
但現在卻漸漸仔細看待自己。
做可行性分析。
力所能及。
我能做什麼樣的知識結構,能有什麼樣的工作,在社會體系裡能有什麼位置,能有什麼樣的生活。
一天又一天,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我會怎麼樣。
我會怎麼老,我會怎麼死。
似乎都可以看見。
這樣的沉重下,倒有了一種冷眼看世間的平靜。
做好一個細小的專業做到最好,就能財務自由,以前林學院的院長就一輩子研究竹子成工程院院士。
我想著有生之年也許能看到高達像汽車一樣造出來,就這個定位,至少活著有點事情幹,好過一天又一天,無所事事的虛度光陰混日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經營無法生存,然則身外之物其實也沒什麼意思,這也是個悖論。。感情浮雲,真實的世界其實也談不上感覺,時光匆匆,終日忙綠,其實也是徒勞,香火後代,也只是一種錯誤的假象,說到底,浮生若夢,說來說去,還是難銷萬古愁。
《北京愛情故事》,窮富老幼,誰又能超越這個生命的限制。
大概活著有個事情幹,一天又一天的充實時間,既是生存需要,也是生活需要。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而不需要再求諸額外的意義。
事業是這樣,碼字是這樣,大概愛情也是這樣吧,就如看書,比如文學,其實享受過程的存在,可能就是他唯一的意義。
歷史上的強人或許有身體不是很強壯的,但沒有不費腦子的,學習要費腦子,做事更要費腦子。那些出名英明的皇帝比如雍正,嬴政,朱元璋,基本都是勞模。
說起來,還不如江南一小富書生活的自在。
這就是代價,努力了未必成功,但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