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就是這樣,一般應對也就是開源節流,估計公務員也不會好過,有動作的,一切改革都是逼出來的。
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想一套模式吃一輩子,是不可能的,比如外企見勢不對就跑,你還想在外企做到什麼位置,不也是一場空嗎?
想著人活著都不容易,如同廣義的人道主義。
“悲憫自我以及他人,以及蒼生”
想來我們的生活的時代,也如同《花樣年華》。漸漸遠去的。
哪朝哪代,故事都一樣的,宋有王安石,明有張居正,清有雍正,像崇禎的時候,下面餓死,皇帝拿不出錢打仗,大臣富的流油,最後李自成來了,敲詐大臣的錢多的可以滅十次李闖的軍費。。。每次週期性的輪回,都是這樣。。。機構的臃腫,財政的壓縮,改革,掙紮,變化。。。只是我們時代大環境的不同,或許可以走出這種輪回。。。
我們都只是歷史的塵埃。。。
然則機關算盡,也不過短短幾十年而已,比如紅樓夢裡的賈敬,求仙問道,能說他不聰明嗎?賈寶玉棄世出家,畢竟只是藝術,現象中的曹雪芹只是中年困頓而死。
想著什麼修齊治平,什麼長生久視,都是虛妄,到頭來都如《秋水圍的日與夜》,簡單平靜的生活而已。倒是學問上的事情很有趣。我想著,悠悠閑閑的讀書,從老莊墨韓,程朱理學,芝加哥學派到智慧革命,慢慢的欣賞前人的智慧,倒是一種享受,幾乎我們能想到,都有人寫過,然則思維隨著新技術突破,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本身也是一種存在本身不是?這樣想的話,倒超脫了自身的命運,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常言道:“人生憂患讀書始。”我言道:“人過而立方知書。”很多書學生時代翻過,但近年生活思考多了,才慢慢品出三味。大約大多書對於對這個社會的建模,而沒有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建模就是空中樓閣。別說論語孟子,就是那些老舊的文藝片,也是近年才學會品味。
諸如《男人四十》《百年浮城》之類的東東,何嘗不是智慧優雅?
然則人的腦子畢竟有限,能學的能看的有限,我想長生,其實只是想看看無限未來的無限可能。
只是能學的知識畢竟有限。我這種腐儒其實也做不了什麼事。存在即合理。社會自然進化多少年,演化的格局,生存的生物,不是幾本破書可以解釋的。每一個人類的腦容量都差不多,他們為了生存可以演變出多少複雜的互動。可能隨便一個小吏都能碾壓我。
只是我天性喜歡多想而已,大概也是早年環境逼迫養成的習慣,大概杞人憂天就是這種了。
這麼想的話,生活多了一些豁達,其實人生怎麼不能過,諸如李安的《飲食男女》.簡單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平凡的智慧?
所謂武俠,本身就是一種童話,很多事情,殺人不必用刀劍。所謂最終武俠,也只是一種理想的喧嘩罷了。
倒是我輩,或文或工,見風使舵,不管什麼時代,都混口飯吃,大概是最現實的成就了。大時代裡的小民浮沉,不管怎麼樣,這麼大的土地,總不至於連我一口飯吃都容不下吧。
世間之事,難說的很,千年前,就有聖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ap;ap;t;理想國》裡的哲人王,古人說的“內聖外王”,其實是一回事,然則我們的環境和人心的互動,依舊跳不出小市民和農民聰狹的本能。這樣的環境裡,一個讀書人的思維,反而是一種“知見障”。大家身材差不多,你綁著腿,揹著包,怎麼跑得過別人呢?
誰說讀書就能混的好的?多少臭老九一事無成,多少混社會的發財無敵?
本質上人也是一種動物而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罷了。
經濟週期嘛。中學課本裡有說的,把牛奶倒進河裡。供大於求,然後大家都沒飯吃,蕭條一段時間,淘汰一批企業,然後大家又有市場了,於是經濟又繁榮了。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的落後性。
所謂供應側改革,其實就是人為淘汰落後産能,減少搶飯吃的人。
明年又要選太子了,雞飛狗跳,一批人上去,一批人死掉。看站隊了。
複雜的世界,和小民無關。
小民繼續努力經營知識樹,做技術宅。有一技之長,遠離複雜的生活,過自己的小日子。
其實我覺得健健康康比什麼都重要。其他的事情其實也沒有精力去想。身體不好,英雄氣短,也沒餘力想其他的了。人生如此多難,唯出家之心以求清靜。原無慾望心,但求安度餘生。一如老僧。
其實倒覺得做出家的修行人挺好的,做個世俗的小民太多無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複雜的社會讓人生畏又無趣。比如真遇見了壞事,黑的白的,我等小民其實也是無能為力。所以期待社會的進步,一個更文明自由的未來。
如果道家真的可以長生,倒真想出家去,好過在這個喧嘩的世間打滾。
按說妥妥的黑科技文版本,接下去世界的發展會集中在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幹細胞以及基因和蛋白質圖譜,攻克絕症,延長生命,可控核聚變,航空科技等突破口,諸如it大牛一個個去投資航空或者生物,才是真正的位面之子,諸如社會進步或者金融遊戲,也是無法逃避的未來。
這樣的人生,遠比每天老老實實上班有趣多了。按說以金融,認知科學,it,管理,生物的技能樹玩著,就算做不了位面之子,混個吃飯的潮人,也是有趣的多的事情。比老老實實上班有趣多了。
只是個人的時間,腦子和能力有限。
以出家平靜之心求入世永恆之道。如道似禪,修身養性,倒別有一種充實。半源讀書半源佛,別有自在是逍遙,這樣的日子其實過的挺好的。
想象力改變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過盧卡斯或者金庸,該是多麼的無趣。
人所追求的夢想,與存在的價值,超脫他個體的境遇本身。
“孔孟老莊,聖賢也要人來做。詩詞歌賦,遐想自可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