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對於大歷史來說,一點轉變都是以百年為單位的。比如漢對匈奴作戰,唐推廣科舉,都是百年以上的事情,但對我們個人來說,就是一輩子看不到的變化。
1840年以來的西學東漸,風起雲湧,其實也不過不到兩個世紀,對歷史來說,不過一個呼吸。
紅塵滾滾,總之做什麼都不容易,看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需要看的越多。
比如碼字,更可能是徒勞的舉動,然則總是需要嘗試。相對於其他事情,已經是最簡單的了。
比如求知,總是一種正面有效的努力,至少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生存機率。至少可以保住生存的底線。
常說世事無常,其實不存在安穩的工作,國企下崗,現在教師也去事業編制,安知明天公務員如何?世間十年一小變,三十年一大變,六十年一甲子輪回。
所以這個世界上,唯一相對外環境安穩的,就是自己控制一個自己穩定的內環境,也就是自己對世界的變化心中有知識藍圖,可以應付環境的變更。
所以,這就是求知的意義。
恐懼源自無知。
而真理必叫你得以自由。
人生有限,必須集中到有限的領域,我有心寄情天道,然則環境總是種種無奈。
都說人心不足,沒錢想發財,發財想當官,當官想當皇,當皇想長生。我還在第一步掙紮,又怎麼成就最終成就?
也是痴人說夢罷了。
人不能活在真空裡,所以不存在挑花源,人被環境驅動和影響,不可能做個隱士,哪怕去寺廟也躲避不了江湖,然則環境同時給人一種扮演的氛圍,讓人走出內心的小圈子,獲得一種存在。
這有和無的辯證,大概是哲學上的命題。
有一句哲言:“人的痛苦往往不是因為自己的苦悶本身,而是因為看到了他人的幸福。”
比如一個原始人,整天打獵收集,也不會覺得痛苦,可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遠古時代,就會覺得痛苦。
因心生苦,苦本由心,苦海無邊,皆因慾望無窮。看破慾望,即是智慧。
這個社會由人組成,人本質是生物,人類的群體遵守生物群落的規則,自然演化出的一套規則,每一個人都在規則下生活,互相遏制,走不出去,也就是黃仁宇之類所謂的大歷史,歷史三峽。
可以的話,真想跳出這局棋,出國去。
身在棋中,或高或低,都逃不過棋子的命運,必然的博弈。資訊時代反而造就了網路的無處不在。
以我之見,未來如何,誰也不知道,不過誰也無法提著自己的頭發拉自己起來,除非力從地起,像或者太祖一樣裹挾民意,才有可能改變舊規則,走出歷史三峽,開創康莊大道。
我們作為小民,其實也就那樣,打工,買賣,吃飯,睡覺,逃不出的規則,走不出來的格局,凜冬將至,餓不死就是勝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歸學生時代熬夜看好書的簡單快樂和充實感,如佛如禪的心境,即是解脫。要是人有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腦子,可以做成任何事情,可惜時間和腦子都是有限的。三歲看終身。我果然是個書呆子,沒什麼賭徒性格,回歸最初簡單快樂的自己。
近年愛看諸如王安憶或者池莉之類把現實殘酷扯開的小說,我想著,其實人一輩子,健健康康到老,其實是什麼都強。
凜冬將至,少消費,多種地,至少餓不死。這種時候,越接地氣的活越能活,因為門口麵店是剛需,什麼時候都要吃,反而奢飾品店不是剛需,反而難有需求。比如網文,it,娛樂之類的東東,也會難過起來。說不定農村有點地種種菜,反而死不了。
人生風水輪流轉,往往比小說還精彩,就是這樣的。
近年來外資比如三星全都撤離了中國,正如早幾年外資大規模進入北上廣樓市撈錢。這些不是秘密,網上新聞散落到處都是。
比如97年也曾經經歷這樣的經濟週期。
冬天來了,就不要想著吃多肥了,應該藏起來冬眠,等待下一個經濟週期。
當年抄底也是一種機會,比如李超人發家就是因為當年香港樓市低迷他趁機吃下。今年股市有上漲也是因為之前的抄底。另外李超人也跑路歐洲了。李超人靠危機起家的,鼻子很靈的。
我等小民來說,也僅僅求一個一技之長餓不死罷了。
電子,ai,it之類的東西一理同,百理通,做點電子維修什麼的,可能餓不死,因為大家沒錢買新貨,維修就能生存了嘛。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