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下,一個生物技術泛濫的社會系統,如果沒有資訊嚴格管制下的身份認定,只怕立馬就會天下大亂,各種秩序都會失控。
一個臉可以複制的世界,你又怎麼靠“臉”交際?杜月笙的王國,建立在“臉皮”的基礎上,他的王國設定基礎都被動搖,又怎麼維持青幫數百年的基業?當然可能用晶片管理新的關系,但是這樣的系統,已經不是青幫這種原始造物了。又或者這樣的系統下,可以橫掃一切會道門。
就如科幻片《月球》,一個肉體可以克隆,記憶可以複制的社會裡,對資本家來說,廉價的克隆人和越來越精貴的自然人,如何取捨,豈不是很明顯?或許獲的自然人本人的許可,基因合法化,克隆人就可以作為私有財産存在?還是作為人類享受天賦權力?這不但是法律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於是自然人,克隆人,機器人,依託思維複雜性不同進行分工,當然還有大部分沒有“工作能力”的自然人,只好靠社會福利養著,但是依託網路教育,這幫子宅男裡估計會出現很多科學家和技術宅,於是人類天然分成三個階級包括大量第一階級的後備軍)。自然人創造思維,克隆人複制思維,機器人執行思維。這都是未來百年內可見的未來。
假如人的意識基於人的神經結構,那隻要複制神經生物結構,就可能複制意識。
人的一種語言就是一種思維模板。
總想著超脫環境,不活的那麼“原始“。
然則我也無法在大城市生存,大概小城市的偏技術工作,做單純碼農比不過小鮮肉,做單純英語比不過老司機,因為我這個腦子各種東西太多太亂,不像那些簡單格式化的大腦純粹,偏點技術又偏點社會,大概是我唯一的職業生存空間,這裡也是我唯一能生存的環境。網文也許可以混混,但傳統文壇,估計我也沒有生存空間。
任何生物都只能生存在特定的環境裡。
=========
小區像個小生物圈。
開小店的,修理的,打麻將的,找麻煩的,釣魚的,理發的,碼字的,自成體系。
各種各樣的人在這裡生活,你思量我,我算計你。
學校是個年輕的小區。
城市只是擴大的小區。
各種人搞來搞去,說是搶位置,最後無非人和錢而已。
說起來,社群是西方文化的基層,也是現代城市的基礎。
每一個路人都有同樣複雜的思維和慾望。
必然有著複雜的互動。
街道作為社群的組織,深入小區各種人的系統。
成為社會最基礎的單元。
說到底,每個人都是這個系統的一個位元組。
又或者一個監獄,獄警和獄霸往往是共生的關系。
不靠獄霸,獄警也無法管理犯人。
一個經典的老式小區如同一個村落
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優點和陋習
說起來,我作為碼字的,倒和環境割捨得最清楚
===========
讀成經濟學博士,也只是個學術專才,大多資料網上都有,倒可以開闊心胸,打發時間,超脫自己居住的環境
經濟學的大廈,基礎是宏觀,微觀,計量,馬克思等理論,根基是數學,工具是資訊工具,長出農業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果實,又和法學,哲學,歷史,心理等交雜。
資訊工具,把原來一種高達上的學問變成一種切實的技能,各種會計師,精算師,稅務師,股票經濟人,資料分析師,都可以混個飯吃。
從歷史書上的食貨志。到大街上的市場店鋪,都可以從中找到對照。
人有個知識樹經營,不止自己覺得有趣,也是一種充實,像那些脫産讀到博士的,需要衣食無憂十幾年,拿學術基金發表論文,也是進入體系。
我這等混跡論壇的野路子。不求自己創造理論,只求看得懂,跟得上,學以致用,就已經滿足了。
以統計學為根基的計量經濟學,發展出來的資訊工具,資料科學,是每一個學習者都無法逃避的內容,就好比學it不能沒有電腦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