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活著才算有意義?這是個問題。
社會活動本身其實一個活的資訊處理體系,民國的那些風雲人物,除了搞學術的,有幾個在乎學歷。劉強東在北京中關村大樓開他的京東電腦耗材店的時候,也是滿滿的無可奈何求生存吧。
王者榮耀和圍棋,本質上只有複雜性的區別。圍棋可以入段,王者為什麼不能升級?
或如太祖的《中國農民調查》或者《論持久戰》,不爭一時一地之利。看清大方向,積小勝為大勝。比如十年磨一劍的經營某些技能樹,則好過毫無頭緒的混日子。
據說專業和人的性格契合,諸如proe,從工程到管理都講究系統化。從三代開始,cpu多是工程師出身,大概也是一種性格上的必然。
文字如同性格,漸漸的寫一些自己真正覺得想寫的風格和東西,則如同,對月淺飲,是一種心境。
今天翻了翻了古龍舊作,名劍風流,雖然我中學時候,就翻看了金庸,古龍的全集,然則那時候看的只是熱鬧,連情節都忘記的差不多了,現在看來,倒反而在文字處看出一些門道。
當年新武俠群雄並起,古龍能殺出一條血路,自有過人之處,然則如同《法律與秩序》裡的細節,看人挑擔輕松,自己挑起千斤。
要吃寫手這碗飯,只怕要下苦功夫,從基本功練起,沒有一個行業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好的,因為簡單的都已經被淘汰。
諸如網文,除了走馬觀花的套路小文,深入的都要看積累和思想,《法律與秩序》這種作品,沒有若幹年的法律知識和實踐寫不出來
大概生活就是如此,有了門道,看了熱鬧,過的不好不壞,大概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必然的平凡生活。
真的要做什麼複雜的事情,不說複雜的社會關系和處理,就是需要的知識儲備,法律,經濟和管理,都要讓人傷腦筋。
說到底,人的時間和人的腦力都是有限的。
其實就是機會成本。
如果你像比爾蓋茨一樣,丟了錢都懶得花時間撿。自然不一樣,否則吧,寫一本全職半年一年,如果你本身可以做多少事情,自然不能這麼浪費時間,但如果你本來一年半年也做不了什麼事情,那用來碼字也不可惜。
古龍寫《名劍風流》時還不成熟,明顯的文字比較幹,還是對話流,古龍的巔峰應該是《多情劍客無情劍》《歡樂英雄》,文字渾然天成,情緒潛移默化。
很多大神早年的作品,乃至金庸古龍黃易等大家成名作。其實放在現在也未必出眾。真的要以小說為業。必須與時俱進
,不斷跟進潮流,想來任何行業要做的專業都必須付出很多。
如果寫女頻文,肯定是找幾部大賣的師奶生活片摸索的套路,套路雖然狗血,卻是最成熟的體系。
商業寫作,其實是一種賺錢的工程,揣摩的細節,千錘百煉。
而如果自己的文字,其實寫在這裡就足夠了。
你寫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文以載道,還是商業化寫作。商業化寫作,你就要迎合市場,迎合讀者心理,很多時候,僅僅需要有趣。如同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或者逆向設計工程。
其實以餘華,王安憶,莫言之類的傳統作家而論,他們的作品和網路小說截然不同,爽點不同,文化不同,連語言細節都不一樣。他們如果寫網文,多半也要撲街。
其實網路文學也是瞬息萬變的,一兩年前可以成功的作品,現在都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說到底,我碼字除了想賺錢,其實只是想單純的做好一件事。從學習理論,打磨文字到迎合心理,用兩到三年,修改打磨一本商業文出來。大概只是偏執狂的心理,如同我在這裡的碼字。
歷史,網文,文學,渾然一體,說不懂吧,都懂點,說懂吧,一事無成。大概也是一種閱歷。諸如傳統文學的東西,也漸漸有些體悟。其實神格是有限的,現在的年輕作家寫的再好,也無法幹過魯巴老之類,就算如金庸瓊瑤般劍走偏鋒,也是一時氣運所鐘。
有點看清了道道,然後又想著,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總要認真幹成幾件事。撲街不撲街兩說,看了十幾年書,總要認真完本一本小說吧。紅塵滾滾,芸芸眾生,誰來看書,誰來買書,誰抱著什麼心態看書,誰又期望從書中獲得什麼。
想著路上的行人行走。其實餘華,莫言,王安憶,又有多少人真的懂的欣賞。排除了他們名氣的光環,又有多少人會去看他們的書呢?
人上班,寫書,結婚,揣摩人心,芸芸眾生,其實都是一種道的行走者。遵循道,行走世間幾十年,然後必然的消失,這就是我們必然的命運。
不管怎麼樣,碼字至少是一種食腦的文雅謀生手段,好過搬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