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犁庭掃穴二十一)
燕國三百六十三年夏573年)
燕君忌已經七十多歲,眼見著就要仙逝。
已經四十歲的燕煦,為了能夠確保自己能夠獲得絕大多數貴族的贊同票,再次發兵征討高句麗。
這一次依舊是從海上進攻,目標是高句麗在“沃沮山脈”以東的沿海狹窄平原。
這裡生活著許多土著部落,他們被迫臣服於高句麗,為高句麗南征北戰。
高句麗在對當地採取的是自治統治,只要當地土著聽從高句麗的徵調,出動勇士跟隨高句麗貴族作戰即可。
所以燕煦對各個軍官的吩咐便是,把這些土著部落的人口通通捕捉,並且每隔一段距離,就建立一個軍事城堡,在軍事城堡周圍,移民一些遼東燕人過來生活,形成自給自足的軍事小鎮。
魏國有六鎮,燕國自然也可以效仿,在沃沮山脈以東,建立了六個軍事小鎮,每個小鎮都有五百個移民,這些移民可以永久免除賦稅,他們平日裡是農民獵戶,戰時便要自己抵禦高句麗人的侵擾。
這些地方太過貧瘠,難以開墾太多耕地,當地移民主要食物來源是山上的果林和山林中打獵。
因此,這裡的移民沒有什麼收入,讓他們交稅也不現實,反而容易引發六鎮叛亂,所以燕國乾脆不收他們的賦稅,只讓他們在當地繁衍生息,壓縮高句麗人的生存空間,同時生出來養不活的多餘孩子,還能賣給官府當開荒奴隸。
這裡的土地承載力有限,每個小鎮能夠生活五百個移民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要養不活了,所以他們多生出來的孩子,也只能賣給官府,官府在把這些孩子養大後,直接送到種植園開荒。
在中原漢武帝時期,因為嬰兒也要交稅,所以漢朝百姓喜歡殺死女嬰和多餘的男嬰,只保留最健康的一個男嬰用來傳宗接代,這樣就可以少交稅了。
在現實的利益面前,父慈子孝和仁義道德都成了笑話,為了少交稅,中原人民想出了各種辦法,殺死自己的孩子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但是在燕國,燕國人很少殺死自己的嬰兒,一是因為在燕國,未成年不需要繳納賦稅,二是因為在燕國,多生出來養不活的孩子,燕國官府會幫忙養活,長大後把孩子送到種植園開荒。
雖說是要當奴隸開荒,但起碼比剛生出來就被父母殺死好多了。
老百姓生孩子,把生出來的孩子交給官府,官府於是給這個老百姓一些賞賜,然後統一由【開荒部】【撫養司】去養大,養大了直接送到種植園去開荒。
這樣的產業鏈,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畢竟不是所有燕國百姓都能養得起自己的孩子,多餘的孩子,要麼像中原那樣直接殺掉,要麼交給燕國官府,這樣父母還能得到一點賞錢,孩子也能撫養長大,無非是當個開荒奴隸而已,起碼比當屍體好多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燕國的【家庭觀念】遠不如中原那麼深厚,並沒有中原那樣強大的家庭父權。
畢竟中原人都是父母養大的,自然要聽父母的,所以父權才能那麼強大。
但是很多燕國人,他們一輩子都沒見過自己的父母,從小生活在撫養院,從小就開始培訓開荒知識,一長大就立馬去海外開荒,指望他們對連面都沒見過的父母去聽話甚至是感恩,屬實是有點天方夜譚了。
六鎮移民在家門口種上一些雜糧,然後平日裡有事沒事就去山林裡打獵,打獵獲得的毛皮,則等待行會商船過來收購,也可以賣給官府,不過官府的出價一般都比行會更低。
燕煦還有個更遠大的想法,那就是把六鎮培養成燕國的兵源地,這裡的燕國百姓天天靠著打獵生活,每天都很艱苦,非常地吃苦耐勞,非常適合成為軍隊的兵員。
將來,無論是禁衛軍、貴族私兵、行會僱傭兵,都會爭先恐後地在六鎮招兵。
“這樣的六鎮模式,應該大力推廣,終有一日,整個東北地區,都將是我們燕國的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