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想要趁著齊國內亂之際收復中原,又不希望損耗自己的實力,指望著侯景去跟齊國拼得兩敗俱傷,然後他蕭衍最後出來坐收漁利。
但侯景也不傻,眼看著梁國大軍死守在洛陽防線上,就是不肯主動出擊,就等著他侯景去跟齊國大軍拼命,於是他果斷丟棄山東之地,也跑到洛陽防線一起死守,死活都要拉著整個梁國去跟齊國決戰。
齊國與梁國在洛陽附近進行戰鬥,而宇文泰也集結兵力駐守在潼關,時刻觀察洛陽的戰事,準備趁機渾水摸魚。
侯景、高洋、宇文泰、蕭衍,各方勢力都把精力、兵力、人力、物力,集中到了洛陽附近,在天下的最中心進行大戰。
洛陽戰場上,其中有侯景部曲兩萬人,宇文泰大軍三萬人,梁國大軍十萬人,齊國大軍十五萬人,總計三十萬人在洛陽附近大混戰。
當洛陽大混戰的訊息傳到燕國時,燕忌產生了趁機收復山東道的想法。
燕都新都玉兔城)
“收復山東道之後,無論是行會還是貴族,都可以在山東道自由購買人口,獲得人口去海外開荒。”
還沒收復山東道,燕忌就應該提前把山東道的百姓貶為了開荒奴隸,允許所有貴族和行會在山東道自由購買奴隸開荒。
開荒是燕國的國策,從建國前,王家就一直在開荒,建國後還在開荒。
虛假的種田流,種田幾十年,然後爭霸天下。
真實的種田流,開荒種田七百年,現在還在開荒。
燕國現在的開荒主要集中在【颶風島新幾內亞島)】,這座大型島嶼常年有颶風肆虐,起初,這座島嶼被發現這座島嶼的探險家以自己名字命名,後來,這位探險家在島嶼上長期生活探險,發現這裡經常有颶風肆虐,於是便改名為【颶風島】,還向燕國的【探險司】上報了這座島嶼,由此得到了豐厚的賞金。
在燕國,有那麼一些遊俠們,不願意工作賺錢養家餬口,燕國又是縱容土地兼併的,所以權貴鄉紳們可以光明正大土地兼併,根本用不著他們當白手套,所以他們便當起了探險家,到處尋找尚未被發現的島嶼、礦產、文明、部落、平原等等,只要上報給朝廷,並且得到證實,都可以得到豐厚賞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哪怕不上報給朝廷,而是把探險得到的資訊售賣給行會們,同樣可以大賺一筆。
這座大島嶼,不僅有颶風肆虐,而且常年多雨水,土壤被沖刷嚴重,肥力不足,難以種植糧食。
但是島嶼上很多高山丘陵,適合種植果樹,同時適合種植一些用來餵養牲畜的雜糧作物,因此倒也不是完全不適合開荒。
並且島嶼上有許多大型野生動物,比如比成年人還高還壯的野雞,大量火山以及可以用來施肥和做原始水泥的火山灰,山間盆地的河谷地帶非常適合開墾水稻田。
當然,相比星繁城所在的繁島爪哇島),價值還是要低很多的。
君主、貴族、行會,都在不停地開墾種植園,各方勢力的種植園相互交錯,管理起來非常麻煩,所以燕國朝廷專門在【開荒部】裡面又新設立了一個【種植司】,專門處理種植園的開墾、登記、變更、買賣、經營、調查、實證等工作。
比如有些行會覺得自己的眾多種植園太分散,這裡一個那裡一個,管理太麻煩,就會選擇與其他行會、貴族互換種植園,這個期間,難免會產生一些經濟糾紛,比如我覺得我的種植園更好,又比如交換前和交換後的種植園不一樣,又比如種植園主自己說的很好,但實際購買以後,發現這個種植園是虛假宣傳,簡直爛透了,等等等等。
隨著各種新事物的出現,舊有的法律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以前沒這麼多開荒種植園,有問題也是私底下處理,最多官府派人調解。
現在種植園太多了,糾紛也就多起來了,根本調解不過來,所以不得不制定相應的“種植園法”,同時設立專門管理種植園的“種植司”。
一切的官府機構、法律等等結構改變或出現,都是因為現實情況的變化。
中原沒有這麼多種植園,自然用不著什麼“種植法”,也用不著設立什麼“種植司”,更用不著讓官吏去專門管理這種事。
如果中原統治者照搬照抄,盲目抄襲燕國的各種制度和法律,那麼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畢竟中原要是在沒有這麼多種植園的情況下,也搞出個“種植園法”和“種植司”,那確實一點意義都沒有,純粹浪費人力物力,白白增加官員造成冗官現象。
同樣的道理,燕國也不能照搬照抄中原的制度和法律,畢竟燕國君主和貴族們並沒有那麼多後宮佳麗,如果像中原一樣搞出什麼十常侍、皇后、大長秋之類的,同樣會出現水土不服。
喜歡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請大家收藏:()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