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大儒王溤七)
十二年後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
隴西郡
已經六十歲的王溤再次來到涼州,腳下是一片荒蕪的戈壁,一眼望不到頭,前方還有許多被朝廷遷徙的難民。
“娘——”
“給我點吃的吧,求求您。”
“我的孩子,誰偷走了我的孩子!啊嗚啊嗚!——”
難民們成群結隊,從關中出發,要前往涼州那些有水源的地方開荒居住。
他們本就是涼州人,十多年前羌人叛亂,朝廷直接放棄了涼州,還將他們遷徙到關中寄人籬下。
在關中一些荒蕪的土地上好不容易剛剛開墾出來幾塊農田勉強能養活自己。
結果,兩年前,朝廷終於鎮壓了所有參與叛亂的羌人,淪陷十多年的涼州又被收復,於是朝廷又把他們遷徙回涼州充實人口。
遷徙過來,又遷徙回去,這般來回折騰下,許多漢人百姓都死在了遷徙路上。
涼州原本有將近兩百萬百姓,結果有三十多萬死在了羌人叛亂中,有四十多萬死在了朝廷苛捐雜稅導致的饑荒中,還有六十多萬死在了來回遷徙的路上,整個涼州現在只剩六十多萬人口。
由於口糧都要自備,朝廷沒錢發口糧,所以在遷徙路上,不斷有百姓死亡。
到了夜裡,還得擔心其他難民偷走自己的孩子,然後把自己的孩子吃掉。
時不時有一些忍無可忍的難民直接造反,但立馬就會有附近的官兵前來鎮壓。
雖然朝廷無法滿足他們口糧的需求,但可以滿足他們鐵拳的需求。
路上餓死人沒人管,但如果有人說要造反,那就有人管了。
“蒼生何辜,唉……”
王溤看不下去了,將自己的口糧拿出來一半,準備分給在場的難民。
“先生,不可!”一旁的一位少年連忙勸阻。
這位少年生得俊朗,喚名董君雅,是潁川郡綸氏縣的一個豪強子弟,家中有三十來個佃農,幾百畝地,一家人勉強能能讀得起蒙學書,能夠做到識字,家中子弟雖算不上什麼士人,但好歹也是能看懂文字的寒門子弟。
他的父親是縣裡的主簿,在王溤路過潁川,並且在潁川順便講授經學時,有許多人都去旁聽,董君雅便抓住這個機會旁聽。
王溤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士族還是豪強,哪怕最底層的老農民,都可以前來旁聽他的經學講道。
雖然用來識字的蒙學書籍,哪怕富農都買得起,只有普通平民才買不起,但那些真正的儒家經學,要麼價值千金,要麼是別人的祖傳,外人要麼有關係、要麼一擲千金,否則是不可能接觸到這些儒家經學的。
而接觸不到儒家經學,就意味著不可能透過察舉製做官,這一輩子最多就是個吏,運氣好可以透過參軍獲得軍功轉型為官。
因為經學是察舉制門檻。
首先你得懂經學,才有資格成為察舉制的目標人群,成為察舉制的目標人群后,太守再從眾多目標裡挑選一個家世背景上等的察舉制到朝堂上當官。
也就是說,如果不懂經學,那麼連察舉制的門都進不去,就更別談送錢之類的了。
首先得懂經學,進了這個儒家門檻,然後才能靠送錢或者用自己的家世背景,從而讓太守察舉制自己。
要不然的話,光是送錢你都找不到門路。
然而,經學哪是那麼容易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