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農,今年國庫還有多少錢?”王鴻年對九卿之一的大司農問道。
“國庫僅剩三億六千五百萬錢。”大司農如實回答。
“怎麼如此之少?”王鴻年皺眉道。
賑災一年需要花二十億錢,但國庫只剩三億六千五百萬錢,而且賑災不是一年就能賑災完的,要連續幾年賑災,賑到百姓重新把荒地開墾出良田為止,累積起來起碼要一百多億錢,現在這麼點錢還怎麼賑災?怎麼遷徙屯田?
“陛下修建宮殿耗費一億七千萬錢,給宮中嬪妃增加俸祿,每年又額外耗費六千萬錢,前兩年西羌叛亂,鎮壓西羌所耗費的軍費高達三億兩千萬錢,去年降下瑞雪,陛下要求各地郡國建造祥瑞臺向上天祈福,又耗費兩億錢,今年為了給官吏們發俸祿,又耗費五億三千萬錢,而且陛下的宮殿還沒修完,今年明年還要接著修,接著花錢,大概要花……”
“好了,不必說了。”
眼看著大司農算賬要算到皇帝劉驁修宮殿這件事上,王鴻年連忙阻止他,直接打斷對方,免得皇帝知道此事後心存不悅,並詢問眾大臣:“如今賑災需要耗費二十億錢,但國庫僅剩三億六千五百萬錢,諸位想想今年這災要怎麼賑吧。”
“是否向百姓加些賦稅,再苦一苦百姓,先把賑災款湊齊,等災民都安置妥當,以後朝廷再輕徭薄賦?”有大臣建議道。
“這樣做萬一引起民變怎麼辦?”另一位大臣說道。
“朝廷加稅是為了賑災,是為了天下蒼生,百姓應該體諒朝廷的難處,百姓如果不體諒,那就是造反!”剛才那人正義凌然道。
“只要施行仁政德教,災民就不會餓死,百姓也不會造反,根本不需要耗費國庫的錢財。”一個讀聖賢書讀傻了的官員說道。
“派出官吏向沒飯吃的百姓傳授聖人之道,百姓心中有聖人,他們就會懂得對朝廷感恩,這樣就可以解決災民流民問題了。”另外一個大臣這般建議道,他建議時非常認真,似乎不像是在開玩笑,而是真心這麼認為。
“授百姓以仁義,百姓就會心存仁義,天下風氣就會仁義,就不會出現壞的情況。授百姓以錢財,百姓就會趨之於利,天下風氣就會敗壞,那就會出現壞的情況。所以我們不應該撥款賑災,這樣會敗壞仁義的風氣,使得百姓變得貪財好利。”
“我們應該教導百姓,告訴他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樣,百姓就會在饑荒的困境中磨練自己的心性,從而變成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天下也就能迎來上古三代聖人時期的聖王之治。”
“天下迎來了聖王之治,自然就不會有百姓餓死了,哪裡還需要依靠國庫裡的錢財去誘害百姓呢?”
“是啊是啊,聖王以仁義治理天下,從來不需要錢財,他們視金錢如糞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所以天下才能治理好。現在的我們卻在這裡討論錢夠不夠用,這哪裡是正人君子應該做的事,正人君子不應該討論這些錢財,免得被錢財利益迷惑了本心。”
“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不會餓死,這才是賢人應該做的事。依靠錢財做事,這和那些貪官汙吏又有什麼區別?這樣會讓天下百姓變得狡詐,這不是賢人應該做的事,請大將軍不要再說花錢賑災的事了,這有損聖賢之名。”
士人大臣們你一言我一句,他們發言時非常認真,看起來不像開玩笑。
聽著士人們的逆天言論,大司馬大將軍王鴻年嘴角抽搐。
他雖然跟士人們同一個陣營,但還不至於讀聖賢書讀成傻子。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喜歡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請大家收藏:()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