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現那樣的情況,公孫瓚將真正一潰千里,甚至徹底失去爭奪冀州的資格!
眼見單經和鄒丹已重新完成集結,公孫瓚心中萌生退意。
雖然他的騎兵損失很大,但那仍然是六千餘人的強大騎兵隊伍,已足夠為大軍斷後。
就算袁紹大軍趕來,面對這樣一支騎兵隊伍,也必定不敢輕舉妄動。
“撤!”公孫瓚大聲命令,一邊又和麴義硬拼了一招,畢竟年歲不饒人,吃力感越來越重。
聽到主公命令,正在纏鬥的親衛和白馬義從果斷設法脫戰,護著公孫瓚邊打邊撤。
騎兵的優勢再次顯現,麴義的部下再如何精銳強悍,也不可能追得上戰馬的速度。
兩軍漸漸分離,麴義所部雖然還在捨生忘死的追擊,但距離越拉越遠。
又追了百十丈,眼見公孫瓚已經匯入斷後的騎兵大隊,麴義這才命令停止追擊,原地休整待命。
他的這支部隊從接戰起就一直拼殺在最前線,先是斬殺嚴綱、合圍單經,其後擊退杜長,最後又鏖戰公孫瓚,現在已是精疲力竭。
但坐在地上大口喘息的軍士,依舊分佈成防守陣型,手中武器更是片刻不離,隨時準備再戰!
真正是精銳中的精銳!
反觀公孫瓚這邊,幾乎所有人都失去了再戰的勇氣,又見麴義背後煙塵滾滾,知道袁紹大部隊即將到來,更是隻嫌撤退速度太慢。
士氣的差距,不是人數可以彌補的,公孫瓚心知肚明,軍士們更是有切身體會。
終於,公孫瓚大軍還是沒能崩住,部分軍士見袁紹大軍殺來,肝膽俱裂之下,失了理智。
一個人逃命,就會促使他身邊的人跟著逃命,一隊人逃命,更會帶動一片人跟著逃命。
恐懼讓逃命變得理所當然,逃命又進一步催生了集體恐懼。
這種時候,落後便可能意味著死亡,所以誰都不甘落於人後!
偏將、裨將們已經約束不了部下了,甚至有些偏將、裨將開始帶頭奔逃!
公孫瓚也無法力挽狂瀾,他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大軍跑了個漫山遍野。
收攏部隊是做不到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降低損失。
袁紹大軍一定會乘勝追擊,若是任其施為,那後果不堪設想。
但袁紹要如何追擊已經潰散的步兵?成建制的部隊顯然效率太低,他必須分兵、分頭、分散追擊。
這便是公孫瓚最後的機會!
他果斷下令,六千餘人的騎兵隊拆分成三隊,每隊兩千餘人,由他自己,以及單經、鄒丹分別統領。
目的只有一個,將騎兵的速度優勢發揮到極致,迂迴穿插於袁紹已經分散的各部隊之間。
既要儘量避免接戰,又要給那些步兵以極大的壓力,竭力降低其追擊速度。
為己方步兵贏得時間。
喜歡建安賦請大家收藏:()建安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