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這邊,因麴義和公孫瓚接戰多次,深知其輕騎兵的厲害之處,於是建議將敵軍的輕騎兵作為主要打擊目標,先破騎兵,再戰步兵。
袁紹採納麴義“示敵以弱,誘敵先攻,乘敵不虞”的戰術謀劃,令麴義的八百精銳為前陣,覆盾伏擊,另配強弩千張,專射當先的騎兵,挫傷其銳氣。
中陣為一千重甲步兵,以張合為統領,皆配大盾長戟,作為接戰輕騎的主要戰力;
側翼由顏良、文丑各率一千騎兵策應,伺機而動,遵循的則是以騎兵對付騎兵的作戰思路。
袁紹親率兩萬步卒於後壓陣,對戰公孫瓚的三萬步卒。
雖然整體佈置可圈可點,但臆測頗多,實力差距又很大,袁軍上下其實皆以戰平為最高目標。
袁紹本人也沒有過分指望。
但現實,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公孫瓚親自於陣前檢視敵情,視野所及,只見麴義的八百精銳潛伏於大盾之下,其後列陣步卒不過千餘人不免心中疑惑,決策遲疑。
單經諫言,指出麴義的大盾下面必然埋伏著強弩,一看便是專門針對騎兵的佈置。
公孫瓚和北方遊牧者征戰多年,自然知道強弩對騎兵的威脅巨大,若是讓騎兵去和埋伏的步兵對射,傷亡一定慘重。
單經建議步騎協同,先派三千步兵前出接戰,然後騎兵緊隨其後衝鋒陷陣,可一舉破了麴義的強弩。
但嚴綱反對這個提議。
他認為步卒的進攻速度太慢,三千人衝上去,未等接戰,便會被消耗殆盡,後面緊隨的騎兵還是要面對強弩的威脅。
這樣,會嚴重挫傷士氣,也發揮不出騎兵的速度優勢。
而且,與其白白損失步卒,不如直接由騎兵衝鋒。騎兵速度快,麴義的弩箭射不了幾支,就會被騎兵照面衝擊。
首戰先勝,士氣必然振奮,爾後大軍壓上,可一戰而定。
公孫瓚既捨不得那許多步卒,又捨不得讓騎兵遭受重大損失,更不知袁紹是否有後手,稍有猶豫。
單經和嚴綱各持一詞,又相互不能說服。
最後,嚴綱一句話,讓公孫瓚下定了決心。
“此戰干係重大,勝敗可決冀州歸屬,就算填進去兩千騎兵,也是值得的!”
公孫瓚深以為然!
恰此時,輕騎斥候將袁紹的排兵佈陣悉數報來,原來前陣和中陣加起來都不到兩千人!外圍策應的騎兵也不過兩千人!而且,後陣距前陣竟有三里之遙!
……
這是對公孫瓚的蔑視!
對冀州的渴望、求速勝的心理、賭一把的僥倖、對麴義的蔑視,以及被袁紹小瞧的憤懣,促使公孫瓚下達了狂妄的命令:
令單經親率三千騎兵於前,嚴綱領一千白馬義從於後,衝散踐踏麴義那可憐的八百步卒!
嚴綱領命而去,傲氣盎然,並不去管一旁眉頭緊鎖的單經。
單經雖不同意這個戰術,但公孫瓚既已下令,稍微躊躇後,還是毅然領受軍令。
多些傷亡便多些傷亡吧,只要奮勇向前,一戰而定便好!
那麴義擋在界橋已經許久了,對比之下,公孫瓚這邊的將領顯得都是酒囊飯袋!
是該一鼓作氣將其殲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