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之亂才起,便被劉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撲滅了。
而且是突發的、眼前的、幾萬人規模的、有組織的叛亂!
這和那些尸位素餐的州牧、那些蠅營狗苟的郡守、那些坐困愁城的太守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公孫紀一幫人興沖沖地擬表,要向朝廷請功。
表中所奏事項雖基本屬實,但用詞用典過甚,形容劉虞坐鎮指揮如韓信,上陣殺敵如樊噲,臨機決斷如陳平,運籌帷幄如張良,執政安民如蕭何,幾乎將劉虞描述成了一位無所不能的中興名臣。
就差直接拍皇帝馬屁,說你與高祖等量齊觀了!
劉虞果斷攔下,說是幽州大事未定,東北邊公孫度扣邊,保不準還會出什麼亂子,現在請功豈不是欺君之舉。
這一冷淡處理讓公孫紀等人如食蠅蛆。
平黃巾的事情,他們沒能提出有益方略,收流民的事,他們也未做什麼實質性的貢獻,所以,他們幾乎是寸功未立。
本想上表請功之時做點文字變通,自己也能撈到些許資本好處,誰想劉州牧對此事並不上心,那僅有的一點希望也泡湯了。
再看齊周、鮮于輔、田瑭等人整天忙裡忙外的樣子,劉虞也是親自到流民之中體察疾苦,連鮮于銀這傢伙都拖著一隻殘手在校場訓練新入伍的軍士。相較而言,他們真是一幫無所事事的廢物。
這種格格不入的差異感,讓他們無比難受。思來想去,主要問題是出在了田瑭身上!
這傢伙一來,整個薊縣彷彿變了一樣,再也不是原來熟悉的,所有人都慢慢作為的景象。
所以心中對田瑭的憎惡竟隨著局勢的一步步明朗而一步步加深,以至於咬牙切齒,滿心憤恨。
田瑭才沒工夫理會這些無聊的小人,尤其是為首的公孫紀。
在真實的歷史上,公孫紀出賣了劉虞,將劉虞要對公孫瓚下手的訊息提前透露給了公孫瓚,導致公孫瓚率先發難,殺了劉虞。
這種吃裡扒外的傢伙是早晚要處理掉的,只是現在時候未到而已!
幾天之內,薊縣大局漸趨穩定,在齊周的排程下,口罩已在批次趕製,流民得到妥善安置,工程得以順利啟動,軍隊得以快速擴容,一切都在按照田瑭設想的方向發展。
田瑭所提的解局四策,已基本實現了兩策,堅壁清野策也開始推進,僅剩最關鍵的一策未有著落。
以鐵換糧!
這是所有策略得以成功實施的基礎,也是一切問題的得以順利解決的關鍵。
若造不出足夠多的鐵,換不來足夠多的糧食,那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將是自掘墳墓。
所以田瑭急急要去沮陽,去看看他的徒弟們有沒有搞定冶鐵事宜。
但手上還有很多事情,他必須做好安排才能放心離開。
首先便是薊縣下一階段的管理問題。
其實這個輪不到田瑭過問,但是被安置的流民數量甚至超過了薊縣居民的數量,實在由不得田瑭不擔心。
他提出“三不變”建議,當面呈遞給齊周。
其一,分營安置的策略不能變,不能為了方便管理和救濟而讓過多的流民聚在一起。
其二,填飽肚子的承諾不能變,不能為了節省一點糧食而剋扣流民的份額。
其三,防治瘟疫的措施不能變,不能不把流民的生命當回事,一旦瘟疫在流民中大規模爆發,薊縣百姓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齊周見識過田瑭的平亂手段,對這三條建議當然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