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舒了一口氣,聽這個意思,當代大儒也不能算是庸人,他們能在儒學這個小小的門類裡學深悟透,便已是當代大家了。
那掌握了科學的田瑭,又是什麼樣的人!
不多時,田瑭端正衣冠回到客堂,重新向趙雲見禮:“在下剛剛行容狼狽,冒犯了將軍,殷切如此,還請見諒。”
“文佐哪裡話,你的徒弟個個不凡,讓我頗感受教!”趙雲一邊回禮一邊岔開了話題,主動將田瑭的歉意帶過。
兩人說的都是客氣話,卻又都是有感而發的真心話。
“趙將軍抬愛。”田瑭並未評論自己的徒弟,“將軍能光臨,田瑭十分榮幸。”
“文佐不必如此客氣,可直呼在下為子龍。”趙雲是爽快之人,聽田瑭一口一個“將軍”的喊著,感覺很是彆扭,“你我雖是初識,卻一見如故,亦可兄弟相稱。”
“蒙子龍兄高看,在下又是欣喜,又是惶恐。”田瑭將裝水的碗往趙雲那邊推了推,“兄且潤喉,薄酒小菜稍後便齊,我們把酒言歡。”
“文佐,為兄此番不為喝酒而來。”趙雲正了正坐姿,“我心中有幾個問題一直想不明白,文佐見識卓絕,還請賜教。”
“子龍兄但說無妨,不過我才學淺薄,答不上來兄請勿怪。”田瑭抱了抱拳,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文佐過謙,還望知無不言。”趙雲目光灼灼的看著田瑭,“我聽過你的遼東自立論,知你於大勢見解深刻,不知可否為子龍解一解幽冀之勢。”
田瑭一聽這問題,便明白了趙雲心中所慮為何,因為他熟知跟趙雲相關的幾乎所有歷史。
兩個月前,趙雲率常山郡的義從兵投奔公孫瓚,連公孫瓚自己都十分驚訝。按理說,趙雲應該去投討董盟主袁紹,因為他的實力在諸侯中最強,身份又最高貴,而且常山郡隸屬冀州管轄。
趙雲給公孫瓚的解釋是:天下大亂,分不清誰是明主,只能投奔實施仁政的地方。
顯然,趙雲當時認為冀州沒有施行仁政,而幽州在施行,所以他投奔了幽州。
可他來無終兩個月了,隨處可見都是徵兵徵糧,公孫瓚幾乎要將屬地百姓榨乾,而所謂仁政,連一點影子都沒看到。
這讓趙雲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但他不能就此離開,他不願做背信棄義之人,即使想象和現實差距巨大。
可明明常山人都說幽州施行的是仁政,為何自己看到的卻不同呢?
喜歡建安賦請大家收藏:()建安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