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為謀。”田瑭引用《論語·衛靈公》中的句子來回答,雖然語氣平淡,又有討巧的嫌疑,卻再恰當不過。
既解釋了離開遼東的原因,又為自己作了辯護,還順便提醒劉備註意身份。最重要的是,這個回答相當於什麼都沒說。
劉備閉眼吸了口氣才道:“文佐果然機敏,備心中歎服,卻不知文佐的道,是什麼?”
萬萬沒想到,自己以為天衣無縫的答案還是被這個老狐狸找到了破綻,並反用到了自己身上。
自己的道是什麼?咋回答!
說大了吧,劉備送你一句“天下英雄唯文佐與備耳”,然後一生一世和你對著幹,誰受得了?
說小了吧,既有欲蓋彌彰之嫌疑,又侮辱了劉備他們的智商和自己這些人的志向。
但是不能不說,不說,只會顯得心虛。
這是個很微妙的問題,田瑭沉默著、思考著,目光從劉備看到張飛,然後停在了關羽身上。
關二爺後世被神化了,儒家說他是聖人,他的廟叫“武”廟,和孔子的“文”廟對應;道家尊稱他為“關聖帝君”,後世關帝廟遍佈全國;佛家將其納入神靈體系,封伽藍菩薩,成為中土佛教的護法神;民間百姓更是愛他愛得不行了,因為他還是個財神爺!
可現實中的關羽跟著劉備一輩子顛沛流離,未有一天消停,最後敗走麥城,白瞎了這威震華夏的實力。
實在可惜,可嘆。
正嘆息呢,突然意識到自己盯著財神爺長袍上的補丁看走神了,急忙收斂意識重新思考,突然眼前一亮,答案脫口而出:“在下胸無大志,根本談不上道,只不過是想帶著我的這幫兄弟們,過上好日子!”
這個回答可大可小,關鍵看劉備自己對這個“好日子”怎麼定義。
“文佐真乃情義之人。”劉備又得了個模稜兩可的答覆,嘆了口氣道,“備深感黎民水火之苦,社稷將傾之危,欲匡扶漢室,再現明章。奈何力寡智窮,伸展無方,至而立竟無一事可成,愧對先人!”
這次沒繞多大圈子,明明白白說田瑭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劉備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現在要做有情有義的事,但是人少幹不了。
這便是拉攏的前奏了,果然,待田瑭稍微反應了一會之後,劉備恰到好處的繼續說:“我兄弟三人皆是莽夫,文佐智計卓絕,若你我同行,必能一展胸中抱負。”
假設田瑭一到這個時代就遇上劉備,說不定真會被他拉攏,跟著他去幹一番事業。但自己落在了遼東,遇到那麼多人,那麼多事,自己的目標已經確定,現在跟他劉備走,如何向自己的兄弟交代,如何向自己交代?
更何況,劉皇叔可是個為了自身安全可以拋妻棄子的人。
“瑭疲懶之人,只想著當個富家翁,恐有負厚望。”這便是婉拒了。
“社稷淪喪,天下無一人不流離,文佐何以得償所願?”劉備當然不會這麼容易就放棄。
“世間事皆在人為,玄德兄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萬難不悔,瑭之志雖微,卻也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田瑭這是徹底回絕。
“果然道不同,不相為謀。”劉備言罷立即起身,向田瑭他們行禮告辭,“既如此,備便不叨擾了。”
這一舉動著實出人意料!田瑭一時沒反應過來,聊的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拒絕了招攬就不能聊別的了?
待關羽和張飛也跟著起身告辭,田瑭才急急起身,卻不知該如何言語,也不知該如何動作。
好在方珺一直就在旁邊,見狀躬身將三人送出門去,才算替田瑭稍微盡到些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