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崔昌武的話像是一勺冷水澆進了一鍋熱油中。
頓時,整個朝堂上炸開了。
文官們怒目相視,看崔昌武宛如看到無恥仇寇,恨不得上去手刃這個內閣次輔。
新任兵部尚書張步涼原來是四川巡撫,在四川待了十幾年,和當地計程車紳們相得甚歡。他此時聽到崔昌武的話,眼睛一瞪,站了出來。
“臣以為,江南變法一事不可行。北方和江南地理不同,風俗不同,人情不同。在北方獲得成功的變法在南方可能變成惡法。”
“南方計程車紳大多數書香傳家的世族,以仁義為本。這些世家待佃農頗善,絕不會盤剝百姓。所以這些年南方雖然災年不斷,卻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賊作亂。”
“天子的新法,斷不能輕易鋪展到江南去,否則一定會激起大規模的民變。”
崔昌武皺了皺眉頭,朝張步涼說道:“以尚書的意思,這士紳逃避田賦,接受投獻幫助他人逃避田賦,向小民收取本不該有的地租,將天下膏腴盡聚於自家門庭,讓朝廷的稅收一年比一年低,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了。”
張步涼被崔昌武噎得說不出話來,指著崔昌武罵道:“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朝堂之上皆是飽讀詩書的大儒,個個都是進士出身,你一個秀才知道什麼?”
聽到這句話,張步涼身後的文官們一個個興奮得眼睛發亮。他們恨代表李植的崔昌武入骨,此時聽見張步涼罵崔昌武出身,都覺得痛快無比。
東閣大學士張光航聽到這句罵,看不下去了,站出來說道:“張尚書,崔閣老是天子任命的內閣大學士,是齊王推舉的賢才,你豈能因為出身……”
然而張光航的話還沒說完,禮部尚書楊尚賢就站了出來,說道:“治國不同於治家,治家所需唯有一杆秤,一把尺,再有一根戒木便可。但治國需要的學識見地,非飽讀經史的苦讀之士才能知道分寸。”
“崔昌武童生出身,年不過三十,治家尚可。治國,實在有些勉強。”
聽到兩個尚書跳出來赤裸裸攻擊崔昌武的出身,朱由檢臉上一沉。
坐在禦座上,朱由檢一言不發。
崔昌武卻是被兩個尚書罵得面紅耳赤。
他緩緩說道:“齊王在天津盡用寒士治理地方,一鎮九省打理得繁華富庶,絲毫不見什麼亂子!我看天津的中學生比你們這些大儒治理的水平高得多!”
聽到崔昌武的話,張步涼和楊尚賢對視了一陣,都有些語塞。
崔昌武一揮官袍袖子,大聲說道:“聖上,兵部尚書張步涼和禮部尚書楊尚賢都曾在地方上組織捐募活動資助江北叛軍,罪大惡極。此番前罪未洗,二人又在京城串聯活動,試圖阻止聖上在江南均平田賦,罪不可赦!”
“臣請聖上拿下二人,押入東廠大牢中細細審問。”
聽到崔昌武的話,張步涼瞪大眼睛一吹鬍子,大聲喝到:“崔昌武,你一個黃齒小兒敢拿老夫?老夫在四川十幾年,你拿了老夫,不怕整個蜀地盡舉反旗?”
崔昌武冷笑一聲,說道:“本官不才,有齊王十幾萬虎賁軍為援。我便要看看,四川的地方軍鎮有沒有挑戰虎賁軍的勇氣。”
張步涼眼睛一瞪,猛地朝崔昌武一指,說道:“你……你!”
崔昌武拱手朝天子一禮,說道:“聖上,此二人名為官,實為反賊。不拿下二人,恐怕天下沒人服天子的變法。”
朱由檢看著崔昌武,沉默了一會,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