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十月二十一,史可法和吳三桂站在南昌府南部的江北軍大營中,看著荷蘭工匠擺弄的新式臼炮。
說是臼炮,倒不是說是迫擊炮比較貼切。
明代中國有很多臼炮。因為鑄炮工藝的限制,明代地方軍鑄造的火炮無法承受高膛壓,自然就無法制造彈道較直的紅夷大炮。鑄造膛壓較小,彈道較彎的臼炮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這些臼炮中又以戚家軍裝備的虎蹲炮最有名。
史載虎蹲炮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炮由熟鐵製成,每次用火藥七八兩,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也就是能散射總重三斤半的霰彈彈丸。
不過這些臼炮作為使用實心霰彈的滑膛炮,即便是拋射,也只是小角度的拋射炮彈。拋射的目的是為了讓初速較低的炮彈射得更遠,而不是為了繞開障礙物射入壕溝中。
一般這些火炮的拋射角度最多也就三十度。
不過臼炮和迫擊炮的區別也只有射擊角度不同,在工藝和結構上,兩種火炮是類似的。李植發明的迫擊炮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仿造的難度是很低的。
荷蘭工匠擺弄的這門臼炮,已經能稱為迫擊炮了。這門迫擊炮使用螺桿調整角度,以六十度朝上的姿態立在地面上。
荷蘭工匠從彈藥箱中掏出一枚小炮彈。
“尊敬的兵部尚書閣下、尊敬的總兵閣下,我們研究了你們送給我們的虎賁軍小炮彈,發現這種爆破彈結構很簡單。經過拆解和研究,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這種小型爆破彈的製造方法。”
聽到翻譯官將荷蘭工匠的話轉譯過來,史可法臉上一喜,哈哈笑了起來。吳三桂則叉腰站在一邊,臉上沒什麼表情。
二十四磅線膛重炮使用的開花彈射擊時要承受極高膛壓,需要用高精度車床加工,荷蘭人無法仿製。但迫擊炮三斤五兩重的小型開花彈只拋射一裡左右的距離,承受的膛壓很低,這樣的開花彈技術含量很低。
淮安之戰中江北軍撿到的十幾枚啞彈一運到巴達維亞,就被荷蘭工匠割開研究,很快就仿造出來了。
荷蘭工匠給迫擊炮裝上發射藥,將開花彈放入迫擊炮,然後在火門上插上了引信。
點燃引信,迫擊炮發出了嘭一聲巨響,朝遠處的靶子射出了炮彈。
開花彈落到了一裡外的靶區,轟一聲炸開了。
江北軍的將領群中頓時響起了一片叫好聲。
荷蘭工匠得意地說道:“我們叫這種火炮為曲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