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十月初三,太倉庫中,天子朱由檢在一排一排的銀架中走動,臉上有些欣喜神色。
按大明慣例,田賦分為夏稅和秋稅。田賦夏稅無過八月,秋稅無過明年二月。此時北方各省的夏稅都已經收繳完畢。該轉運的轉運,該上繳太倉庫的上繳太倉庫。
所謂的轉運,就是地方上直接把收取的稅銀運到各個衙門、軍營、衛所和學校等機構內供這些機構開銷支出。大明朝稅制十分複雜,各級機構十分臃腫,這每年轉運的數額十分巨大。
但總體來說,地方上轉運的稅收佔到總稅收的九成左右。只有十分之一的稅款是上繳到中央的太倉庫的。包括李植控制的天津、山東和河南,都是將主要稅收轉運當地各個機構,只按照歷年慣例上繳少量的稅收到太倉庫。
所以大明朝每年的總稅收二千多萬石,但是太倉庫每年入賬的銀兩只有幾百萬兩。再加上崇禎年間災荒連年,田賦拖欠現象愈演愈烈。每年太倉庫的收入都在減少。這越來越少的幾百萬兩銀子有時候還要支付邊軍的軍餉,甚至入不敷出。
所以朱由檢的財政,一直捉衿見肘。
但是在這次均賦的變法後,情況有了好轉。
山西和北直隸今年的收入,遠多於往年。不但兩省沒有一點拖欠稅款的情況,還增加了兩成的田賦上繳中央——朱由檢效法李植,在均田賦後提高兩成田賦。因為均賦後百姓負擔極低,這增加的兩成田賦百姓都能欣然承受。
因為基數的巨大,這兩成的田賦全部上繳太倉庫後,數量是可觀的。
王承恩跟在朱由檢身後,拱手說道:“聖上,山西和北直隸增加的兩成田賦後,上繳太倉庫的田賦增加了本色六十一萬五千石。這些糧食售賣到市面上,值銀一百五十三萬兩。”
朱由檢行走在白燦燦的銀架中間,點了點頭。
對於去年年入只有六百多萬兩的太倉庫來說,一下子多了一百五十三萬兩讓朱由檢手頭大大的充裕了——要知道那六百多萬兩銀子要支援剿賊邊軍的軍餉,要處理各地的賑災,全部都有固定用途。而這一百五十三萬兩,卻可以拿出來機動使用。
朱由檢朝王承恩問道:“王承恩,這每年一百五十萬兩若是拿來練新軍,能練多少新軍出來?”
王承恩拱手說道:“聖上,新軍現在的月餉是三兩銀子,算上各種裝備和雜用,這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可以再養兩萬五千新軍。”
聽到王承恩的話,朱由檢哈哈笑了起來,如果能再增加兩萬五千新軍,朱由檢對北方的控制力又會大大增強。
“善!天津郡王的九字變法果然立竿見影!”
王承恩見天子對李植這麼信任,想起李植試圖染指南直隸的企圖,眨了眨眼睛沒有說話。
朱由檢注意到了王承恩的臉色,笑著說道:“天津王想控制長江以北的南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