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工學院的建立,便是把知識的種子埋進了華夏民族的土壤中。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擁有一個李植是不夠的。李植一個人即便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帶隊搞研發,也只能在少數幾個行業把技術水平推進到十九世紀水平。
十九世紀的工業生産還很簡單,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李植在穿越前看過很多這個時代的工業設計圖,對各種機器瞭然於胸。但是再往後,工業的分工越來越細,産品越來越複雜。不但李植未曾學習瞭解過那些複雜的機器,就算李植瞭解過一些,也無法無中生有地生産出那些複雜的機器。
因為工業到了十九世紀末,到了二十世紀,就變成了一個系統。大型機械的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生産,都牽涉到大量的其他行業。對於十九世紀末的工業品來說,任何一個工業品的成功,都需要整個工業體系的配合。
打個比方說,即便把內燃機的全套圖紙給這個時代的印度人,毫無工業基礎的印度人也産不出這種産品。就是內燃機上的一個螺絲釘,一個打火器,印度人都做不出來。
工業越往前發展,就越發成為一個系統,需要一個社會分工協作,需要幾萬、幾十萬工程師集體攻堅。
而對於工程師來說,理論知識是發展一切技藝的基礎。只有培養出一批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人才,才能從這些人才中培養鍛煉出合格的工程師來。
李植帶著一眾工廠高管走進理工學院,走進教室裡,看到了放在課桌上的兩本課本。
一本是《物理》,一本是《化學》。
李植這半年來整理編撰,親自寫出了這兩本書。這兩本書上有高中水平的科學知識。李植準備從天津的小學畢業生中招募理工學院學生。當然,念過小學的現役工人是優先招募的物件。對於讀過小學的學生來說,用三年的時間學習這兩本書並不困難。
理工學院的一千名學生學費全部由李植負責,就連夥食、服裝和住宿開支都有財政撥款。學生們在學校裡只要安心讀書便可,即便是貧寒的家庭也能讀得起。
李植的二叔李道翻開了課桌上的物理課本,隨便看了看。
但李道很快就皺起了眉頭,很不幸,李道一頁都沒有看懂。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物理和化學知識無疑是高尖科學。
以前李植是不可能將這些科學知識普及出來的。以前對於李植來說更重要的是技術保密。只有把技術秘密藏起來,李植面對其他勢力時候才能獲得技術優勢。那時候,李植甚至要派人監視掌握技術的工人,更要盡量把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以方便保密工作。
但是隨著李植勢力越來越大,技術保密的難度就降低了。以前李植勢弱的時候,技術員只需要投靠天津的其他高官就可以出賣李植的技術。但如今技術員想出賣李植,把技術賣到其他的省份都不行,李植顯然會一路追殺過去。
阮大鋮在安慶府造假鈔都被李植滅門,可見如今李植報複手段的犀利。
所以如今除非是一些精尖軍事科技,李植並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時刻提防。對於一些民用科技,尤其是理論知識,李植完全可以向特定人群大量傳授。這些人才向外界出賣知識造成的損失,遠低於這批人才走上工程師崗位後給李植帶來的貢獻。
當然,目前階段李植還是做一些基本的保密工作的。以防止這些科學知識流入西方,被殘暴的西方殖民者利用。
李植正在那裡打量教室,卻看到教室外面已經站著一百名學院新學生。
李植走了過去,走到一個小個子的年輕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