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如我們五人的再生父母!”
李植笑了笑,上去扶起五個匠戶。
六磅炮就此定型,李植讓五個炮匠開始按這個標準批次生産六磅炮。現在這幾個炮匠三天就能鑄造一門炮,一個月能造十門。
四月十日,李植的玻璃窯做好了。
玻璃窖裡佈置有六個坩堝——都是蔡懷水找專門的坩堝匠人用最好的瓷土燒的。玻璃窯點火後,坩堝在窯裡燒了兩天,燒得白熱,李植才把原材料放進坩堝裡。
李植把第一爐作為試驗,在不同的坩堝裡放置略有不同的原材料:有的坩堝裡只有純堿、石灰石和石英,有的坩堝裡這三種主要原材料配比不同,有的坩堝裡加上一點硼砂,有的加上一點長石——看看哪種配方最後産的玻璃最好。
也多虧有了蔡懷水,李植才知道哪裡買得到硼砂、長石之類的配料。
說起來,燒制玻璃還挺麻煩的:
燒熱的玻璃水中,要加入硝石去色——玻璃因為含有微量的鐵元素所以呈綠色,其中尤以二價鐵為綠,三價鐵則不是顯著的綠色。李植加入硝石後,硝石將二價鐵氧化為三價鐵,玻璃就顯得無色透明。
不但如此,玻璃燒制好後還需要澄清——要在玻璃熱液中加入澄清劑,比如食鹽。澄清劑遇熱揮發會形成大氣泡,這些大氣泡上升過程中帶出小氣泡,能讓玻璃中的氣泡減少,因此澄清。
李植的爐子設計得很成功,燒了一天把六鍋原材料全部燒成了玻璃熱液。玻璃液分別進入退火通道退火後,李植檢查玻璃試驗品的成色,發現第三個坩堝裡加了硼砂的玻璃的透明度最好,算是找出了最優的配方。第二爐玻璃李植又微調第一爐找出的最優配方,直到找到較為完美的配方,這才作罷,開始製作成品。
第三爐玻璃,李植就開始用模壓器模壓玻璃用品了。李植用生鐵製造模壓器,模壓器上抹上一層用桐油調和的木炭粉末,防止鑄模和玻璃黏合。一個坩堝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降溫後,將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鑄模,工匠們壓下鑄模壓具,迫使玻璃液體在模壓器中成型。待模壓器中的玻璃冷卻後,一個圓形玻璃杯就做出來了。
透明的玻璃杯做出來,放在桌子上十分美觀,散發著水晶般的皎潔光澤。蔡懷水大呼神奇,興奮地跟在李植後面左看右看。
“東家,做成了!做成了!這下我可以去娶翠兒了!”
五個打下手的匠人也是滿臉驚奇,看向李植的目光中滿是崇拜。
這個時代玻璃是絕對的奢侈品,這麼大的透明玻璃杯匠人們都沒有見過,放到市場上去賣肯定可以賣個好價錢。
不過李植拿起那玻璃杯仔細一看,卻發現了不足之處——玻璃杯杯壁裡還有一些氣泡。這些氣泡不但有礙美觀,而且會讓玻璃杯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李植想了想,覺得還是澄清的工作沒有做透。
李植決心要幹掉這些氣泡,於是在新一鍋玻璃熱液中加大了食鹽的投放量。食鹽放多以後氣泡倒是減少了,卻讓整個玻璃液乳化了,做出來的玻璃杯變得不再透明,變得像是後世的磨砂玻璃似的,讓李植大失所望。
李植想了好久,決定還是維持原來的食鹽投放量,增加攪拌的工序!他找鐵匠打造了幾十根鐵棍子,讓匠人們在玻璃液冷卻前不斷攪拌坩堝中玻璃熱液,把玻璃熱液中的泡沫盡量攪拌冒出,這才加入食鹽做澄清劑。
加入了攪拌程式後,李植指揮工匠們將這一鍋玻璃倒出模壓。新一個玻璃杯做好後,李植驚喜地發現氣泡基本沒有了。他得到了一個晶瑩剔透的圓底玻璃杯。
看著這個完全透明基本無色的玻璃杯,李植感覺銀子在朝自己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