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李植一邊讓工匠們批次製作玻璃器具,一邊就準備如何營銷這種高階用品了。
這個時代大明無色玻璃製品很少,歐洲雖然有威尼斯商人等可以生産無色玻璃,但一來無色玻璃在西方也是昂貴奢侈品,進價不菲,販賣到中國未必能夠盈利。二來從歐洲海運玻璃到大明十分艱難,海上風大浪大海船搖動玻璃極容易破碎,所以在大明鮮見無色玻璃製品。
見得少,用的人少,需求就不旺盛。如果李植在店裡擺著玻璃杯出售,可能一個月也賣不掉幾個。
李植決定主動出擊,讓大明朝的人們試用試用,瞭解到這種商品的好處。
具體來說,李植決定把玻璃製品送給受人尊崇的人士,讓他們在別人面前使用玻璃製品,從而形成購買玻璃製品的風潮。
所謂受人尊崇的人士,本來當朝皇帝是個不錯的人選,可惜天下人都知道崇禎皇帝素來節儉不好奢侈。玻璃器進貢給天子可能會被雪藏,說不定一年也就拿出來用一兩回。
那送給誰好呢?李植已經穿越大明一年多了,自然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官場知識,他想到了內閣首輔溫體仁和東林黨魁錢謙益:內閣首輔就是當朝宰相,自然有廣泛影響力,只要他用了別人肯定跟著用。而東林黨魁錢謙益雖然如今閑住在家,但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自然影響力不小,也是一個人選。
其他的物件,揀官大的把玻璃杯送上就是。等到這些大官都用玻璃器了,那些小官和富商們肯定跟風使用。
四月底,李植帶上了新做好的十套玻璃茶具和十套玻璃酒盞,往京城送禮去了。
京城有一百多萬人口,比天津大多了。李植從崇仁門進入京城,只見那圍著京城的內城城牆足有十幾米餘高,城門上更有四層高的門樓,城牆外桓修築著馬面,每隔幾米就站著持矛計程車兵,看上去十分有氣勢。
不過京城的衛生狀況和這個時代其他大明城市一樣糟糕,還沒進城門,李植就聞到一股濃重的臭味。進了城門這味道就更濃了,城市的道路兩側到處是乞丐,街道上汙水橫流,街角垃圾和糞便堆積,說不出的髒亂。
路上的行人也一個個衣衫襤褸面有菜色,顯然這天子腳下的經濟也不怎麼好。
李植騎著馬,帶著家丁和馬車,小心地在這髒亂的街道上穿行,先在城東的一家大客棧落了腳。
找到了住處,李植便去送禮了。他帶著兩個家丁捧著一套玻璃茶具和酒具,幾盒人參鹿茸,一路打聽往內閣首輔溫體仁家走去。
走到一條比較幹淨的街道上,李植找到了溫體仁的宅子。那是一個三進的院子,也算頗為秀麗,但作為首輔的宅邸似乎就有些寒酸了。宅子關著大門,旁邊站著幾個遊手的閑漢。整個院子門口十分冷清,似乎沒什麼客人的樣子。
李植走上去,在側門上拍了拍。這畢竟是拍宰相的家門,李植有些緊張。
等了半天,沒聽到動靜。
李植正猶豫要不要再拍一下,卻聽到旁邊的閑漢笑道:“宰相府上一天也沒個客人,看門的溫七睡著了哩,官爺你用力敲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