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有外交性質的部門其作用就是兩國間的調和劑,這一點自南京大屠殺時還能看出一二。1937年年底也就是南京陷落之後,在華美國傳教士和宣教學學者貝德士就對日軍的暴行十分唾棄,他在由外籍人士組建安全區裡積極參與難民的救濟工作,這位正義反戰人士在後來的遠東法庭多次指證南京陷落時日本犯下的諸多罪行。
這裡有一段故事特別能顯示出那時日本外交人員還是有點“作用”,貝德士每日將日本士兵的暴行整理成書信,然後送到日本駐南京的大使館,這些記載了日軍種種拙劣行徑的書信被一封接著一封的遞交到日本大使館。[《某次關於南京大屠殺影片》]
最後大使館知其堅持,最終回複:我們無能為力
這段回複至少讓人懂得,作為大使館他們還記得自己的職責維護兩國關系的職責,但也從其話語中明白,他們的作用就像是他們的政府一樣何其卑微。
這就是軍國主義下的日本,更何況最後就連這個潤滑劑也尖銳了。到了二戰後期外務省反倒是變成了助燃劑,之前提及的進駐事件,外務省就是其中跳的最高的特別是外務大臣松岡洋右,你聽這名字就帶著右字能是和善的?
美國之前的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只顧忙著發戰爭財當真就沒想過參戰。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日美諒解案”,時間甚至能早到1941年2月就開始綢繆了。為了達到這第一點巖畔大佐與當時當時國內理性派專程繞開松岡洋右這個外務大臣,專門跑去和美國談,其參與者包括野村、巖畔、和沃爾特、德拉克等四人,4月就出了大綱。隨後由野村大使和赫爾國務卿在凱爾大酒店秘密會晤,雙方也就認可了這個“日美諒解案”
其大體意思就是,你不打我,我就不打你,大家相安無事。真要去歐洲拉偏架也是各過個的幫德國與幫蘇聯)。甚至為求目的美國還容忍了日本在中國的利益,並勸誡蔣介石政府承認滿洲國承認汪精衛政府!
你說美國會全力幫中國?那是後期日本撕破臉時的樣子。
這麼樣?日本想要的,美國全給了。不想要的,美國也給了,可以說是外交勝利了。甚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保證了,如果日軍不在亞洲和太平洋繼續生事端,將與其共同發展並提供日本所需石油、橡膠、錫等物資!
其實巖畔當時做所以如此積極到處宣揚促進和談,就是因為他去了美國並帶回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由駐美武官主計大佐新莊建吉調查出來。
自己人調查的總該信吧。
什麼呢,就是日美製造業對比以日本為1)
鋼鐵 1:20
煤炭 1:10
電力 1:6
鋁
1:6
飛機生産能力
1:5
工業勞動力1:5
石油 1:500
汽車生産能力
1:450
好家夥巖畔大佐不是冷靜了才知道美國不能打,是被這份資料給驚醒了。他知道美日一旦開戰如果不能一擊決勝負,那將意味著什麼。
特別是有些飛機、輪渡等重工業産量是無法得出,不知道可以猜啊鋼鐵産量擺在那了,石油更是實實在在,這仗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