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衡陽,請留下 > 第十三章遺憾的淞滬

第十三章遺憾的淞滬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煙雨碎江南 億萬老公寵上天 梓牧之光 將軍匪妾 重案直播系統[刑偵] 江自東流 辜輒落玖天 碧血丹心 末陽 老攻總想跟我傳緋聞 旺家小農女帶著空間重生了 隨軍嬌妻超好孕,絕嗣大佬放肆寵 上輩子苦夠了,表姑娘打死不嫁了 可真真是個無賴 豪門深寵:新妻萌萌噠 無巧不成婚 百字暗黑三十題 入骨寵婚:顧先生的新婚愛妻 [網遊]一秒變天王 之杭之源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回到酒店時已經是下午

兩點三十,席伯伯帶我們吃了東西讓我們下午好好休息,他明天會再過來。並且讓我們晚上多出來逛逛,席恆當然很願意,晚上夜生活怎能少的了他?我才沒心思理會他這種事情。回到房間後徑直躺在床上,今天的事情實在是有些多。不過聽起來一點也不枯燥,蠻有意思的,腦海裡時不時還想起顧祥貴老人的坦然與豁達。

我檢視一些顧祥貴老人提到的戰爭資料,確實越看越有意思。每一個戰役的身後隱藏著很多不得已,而又不得不已的故事。雖說在顧祥貴老人看來,國軍的高層將領有很多糊塗蛋,給戰爭造成了很多拖累。但在每一次戰鬥中,其重要意義都值得人們尊敬和尊重,特別是那些為國家犧牲計程車兵,尤為深重。

即便

這些都是敗仗。

以前的我總是不喜歡瞭解敗仗,往遠了想。自我上學時期邊已經驅使著我,如同下意識的避開一樣,這種感覺自清朝衰敗開始直至抗戰末期,我偉大的祖國竟有苦難的過去。雖然歷史書都是幾筆帶過,卻仍能從自字裡行間感受到那種侮辱與憤慨。

那時總想著一個問題,為何那麼多的國人打不過日本人,或者說小鬼子。直至近年才越發感受到。真的不易,很不易。即便是失敗,也打得很不易。可憐的祖國 可憐的人民,防範強大日本襲擊的同時,還要遭受國軍紛亂的內部指揮和雜亂的國內形勢。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怎能體會?特別是在那個怯弱下的中國,在那個軍閥當下的中國,在那個人人自危下的中國。能站出來的人,得付出多大的勇氣,甚至他們大部分無法留下自己的痕跡。

在戰敗中死去的勇敢之人!

顧祥貴著重提到的淞滬,我為此花了很多時間查詢資料。

淞滬會戰的最大成果在於擊碎了日軍3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口號,還有一點就是引導日軍的進攻方向從自北向南變成了自東往西。對此前往別小看這樣的轉變,對於中國的縱深來說,自東向西是十分有助於國軍堅守的。

淞滬戰鬥是一場全國性動員對日作戰,初期國軍誓死拼殺十分英勇續寫了相當輝煌的抗戰詩篇。遺憾的是,淞滬會戰中後期的指揮不當,後期的大撤退演變為慘烈的大潰退。有一點我在資料中特別深刻,那就是作為委員長的蔣介石時時刻刻喜歡“調兵遣將”十分任性。縱觀整個抗戰史,總會出現前線部隊被調離,後方集團司令或者戰區司令還不知情的狀況。蔣介石對於前線部隊的幹涉,我不知道如何評說,只是我看的那份資料中沒有留太多情面。

關於淞滬會戰的結果,十分遺憾的是,大潰退導致的最沉重代價就是南京失陷。

南京失守是多麼沉重的話題,30萬同胞慘遭屠戮的慘痛教訓。這件事情在指怪日軍慘無人道的同時是不是該清算下某些人的問題?淞滬戰鬥打的很壯烈很英勇,它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打如此大規模的戰鬥,一直到戰鬥結束中國國內這邊除武漢會戰外沒有哪次戰鬥規模比它還大。究其原因不是說當時的中國不想打,而是能不能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戰鬥是個極為考驗國家綜合國力的事情。除去其它因素但就兵力運輸這一塊,當年上海淞滬會戰雙方都在增兵,增兵到最後。蔣介石宣佈全國調兵,這裡包括胡宗南的第一軍從甘肅出發,唐式遵的21集團軍從廣西疾馳,甚至更遠的,川軍楊森的20軍先行部隊從重慶和成都趕來。以那時中國的交通運輸能力,你可明白這裡面的艱辛,甚至後續更遠增援而來的雲南58

60軍的部隊還未到上海,淞滬會戰就結束了。

這就是當時中國國力運載的極限,是個怎麼說也說不開的話題。

淞滬慘烈的原因就是前期具有優勢的情況下,國民政府無法在頓時間聚集大量優勢兵力殲滅敵軍,同時間的日軍也沒有想到中國會在上海決戰,其前期兵力也十分稀少,可以說肯定期初雙方都沒有說要在上海打如此大規模的戰鬥。這給淞滬會戰初期的中國一個很大先機與契機,但淞滬開戰之初,國軍並沒有抓住這一先機致使日本從中反應過來,雙方隨即陷入到不斷增兵對峙的怪圈中。

淞滬抗戰之初,張治中將軍提議與其坐等日本違反《一二八停戰協議》,不如主動出擊先消滅上海的日軍。蔣介石隨即同意,張治中率領87、88師進駐上海,正要先發制人吃掉日本兵駐守公共租界彙山碼頭一帶僅4000的日軍,日本惡人先告狀,向英法美意說中國違反一二八協定,強權大國隨即希望蔣介石將上海變為不設防城市。

你明白嗎?不設防城市,那麼重要的中國大都市不設防。

實在是太刻薄了。

蔣介石居然同意因為他寄希望歐美列強的幫忙,沒人知道蔣的具體用意,或許只有他自己明白。事實上的結果是,日本人這點小手段就把增援不及深陷重圍的上海日本駐軍給救了。之後日軍軍艦航母陸續開赴上海,各種補給兵員接連趕至,先機就這樣沒了。反倒是淞滬開戰,日本在上海輕松登陸以逸待勞坐等國軍。

日本藉此重獲先機。

淞滬第一階段結束後,張治中將軍即被調離總司令一職,原因就是其對蔣介石這般拖沓的政令十分不滿。至於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的種種,確實讓人十分不解。除去開始所說張治中將軍的事情,他在淞滬中期以及後期的各種決定,現在看來都是十分不理智。特別是中期,將主要兵力囤聚上海,在杭州灣等重要據點僅僅派少量部隊,如開始還有張發奎的第八集團軍4個師一個旅的兵力,到了中後期兵力逐漸北調。至日本援軍迂迴繞後攻打金山衛北部時,幾十公裡長的海岸線上只有62師兩個步兵連,炮兵第二旅2團6連及少部分警衛部隊。

日本新組建的第十軍11月5日突然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時,基本沒有受到多少抵抗就包抄淞滬中國守軍的後路,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之前數倍於對方的國軍在日軍的進攻下依舊十分焦灼,資料顯示盡管前線士兵誓死沖殺打的十分悽慘,但就戰果而言沒有太大進展。這當然不能說士兵的無作為,歸根結底敵我雙方基本不在同一個緯度戰鬥。日軍是海陸空協同作戰,而中國靠的更多是勇氣與信念。在這樣殘酷的戰鬥僵持下,當這支日軍在金山衛登入時,實際上國軍已經處於很危險的境地,盡管國軍依舊是日軍兵力兩倍以上,但在武器裝備艦炮飛機的優勢下兵力的多寡是無法衡量當時的戰鬥,特別是武器裝備和重火力炮兵等等,進而南北夾擊之下,那時雲集一處的國軍實則上是有被殲滅的可能。

顧祥貴之前提過的,日軍透過運動反包圍數倍終於自己的國軍並有望見面並非誇大。那時擺在淞滬軍人面前實打實的可怕選擇。其實在日軍新組建的第十軍尚未抵達時,國軍確實有足夠且充足的時間準備。特別是前線緊張的態勢下,國軍已經呈現出敗事,為此顧祝同、白崇禧、陳誠建議將部隊撤往有“東方興登堡”防線之稱的國防工事撤退,這段國軍花了幾年時間專為拱守國都南京所建的永固防線位於蘇州一帶,共計有蘇州吳縣)至福山的第一線,江陰至無錫為第二線,防線綿延數百裡,光射擊點和碉堡就近千餘個。

這兩條都是為拱衛首都南京專門修建的永久性國防工事,十分堅固。

我注意到蔣介石開始認同了眾人的提議,各部隊隨即準備撤退事宜。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蔣介石朝令夕改下令將已經撤出陣地計程車兵回歸原陣地,他這話一提出就震驚了所有人!要知道士兵此刻已經撤出陣地,有的原陣地上是別的撤退部隊,一旦折返勢必混亂。陳誠為此堅決反對這條命令,認為撤出陣地再回去,各部隊各營隊勢必混亂於現在的軍心之下是非常危險。

蔣介石否決了眾人的建議,固執己見非要讓軍隊回原陣地再堅守一個星期。並且為了讓這些高階將領切實履行自己命令,11月1日也就是日軍第十軍包抄的前四天,來到前線督令將領。這也就有了後來的,日軍第十軍繞後,淞滬國軍腹背受敵的慘狀。

蔣介石此舉就是置幾十萬部隊於不顧,雲集上海的眾多士兵是國家抗戰的大部分精銳,一旦有失後期拿什麼抵擋日軍?幸而得到陳誠等高階將領的堅持,在最後一刻再次進諫。至於蔣介石為何要那麼固執,有一種說話目前算是主流。當時布魯塞爾的九國公約正在進行,為了展示中國的作戰能力,同時希望歐美透過此番公約介入中日之間的戰鬥。

想想看這麼可能啊,進而顧祥貴老人開始也說的,淞滬會戰就是蔣介石單方面打給外國人看的就是指這個,但凡能沾到外國人光的,想想之前的張治中事件,日本僅僅嚷嚷一下歐美,蔣介石立馬聽話不打了,確實有些讓人覺得不理性甚至拖沓。

關於蔣介石注重外國友人看法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我發現蔣介石之所以對“守城不利”的五十七師師長餘程萬處以極刑,就是因為常德被圍期間正值開羅會議召開時期,蔣介石作為參與者信誓旦旦向各國首腦表示,常德無礙。進而牛皮吹破了,結果也能理解。

蔣介石的固執,陳誠、顧祝同還是要拯救國軍的幾十萬士兵。陳誠當即命令67軍迎頭堵擊這支自南方金山衛而來的日軍,經過3天的苦戰最終包含軍長吳克仁全軍覆滅,此舉為當時的國軍贏得了最後的撤退時間,雖然對於當時國軍現在也從容撤退變成了後期全線緊急撤退,但至少有了撤退的時間和機會。

還是很遺憾的。

在11月7日奉命阻擊的67軍與日軍先頭部隊接觸之際,蔣介石依舊駁回陳誠的人撤退的命令,他認為歐美布魯塞爾的九國公約還沒有結束。一直到8日晚,67軍告急。整個國軍被日軍包了餃子。蔣介石才如夢初醒下令撤退,但這個撤退的命令來的實在是太遲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都市最強城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