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略
在漢中南鄭縣漢中郡的治所;之前我看地圖的時候錯將西城看做是漢中的治所,已做了更改,請見諒),諸葛亮與軍中的所有將軍展開了商討。
當時,從漢中北進,必須經過幾百裡的高山險谷,正如曹操所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裡石xue耳”。自古以來,有三個方向,五條通道。一個方向是出秦嶺入關中。這個方向上有三條穀道,子午谷、褒斜谷、儻駱谷,谷長路險,均賴棧道通行,大軍行動比較困難。另外褒斜谷還有一條支路,在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帶,地勢平坦,卻有散關和陳倉兩座要塞座落在此,自曹操從漢中撤兵以來便有重兵把守,難以輕越。另一個方向是由漢中經陽平關、武都、建成、祁山出天水,道路較遠,但較為平坦。第三個方向是由漢中向東,迂迴武關、藍田,這條路路線太長,且靠近魏國首都洛陽,有重兵把守。
就在這個時候,魏延提出了流放百世,而又沒有實施過的子午谷奇謀,打算一舉佔領曹魏整個潼關以西渭河平原。但是諸葛亮覺得此計太過冒險,而選擇了一個相對周密的戰略,奇襲隴右。
打仗的事,多少含有賭博性質;勝負之數,所繫的因素實在太多。兵多、將廣、糧足的一方,不一定就能取得戰事的勝利,只不過說他們可以敗了捲土重來。而蜀漢卻不一樣,兵比魏國少,將沒有魏國多,糧食更是成問題的諸葛亮,知道魏延的計策一旦成功蜀漢將獲得的回報將是五千士卒的數倍,不過他卻依舊沒有選擇這條路因為實在過於冒險。
何以說魏延的計劃是冒險呢?長安是魏國最大城池之一,更是西漢立國的都城,幾百年來修築得甚為堅固,而魏延走的是險峻的穀道,連士兵的補給品都是靠人馱,當然不可能帶什麼攻城器械;憑那五千名戰鬥兵和五千名輜重兵,要想攻取長安,實在是勉強得很。即使攻下了,也難免敵人不從洛陽和宛城給魏延來一個反包圍。而魏延設想的諸葛亮主力能在二十多天內就趕到長安來接應他,時間也太緊了,長安西部關塞重重,只要出現一個郝昭類的人物,就足以狙擊蜀漢的進攻。
以上也並非定論,說魏延的計劃一定不會成功,關鍵是諸葛亮本錢少,他冒不起這個險。所以他選擇了計劃周密的戰略,也就是兵出祁山,繞道隴右,西連諸戎,奪取長安。
這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的目的。隴山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大山脈,雍州以隴山為界限,隴山以東稱為關中地區,隴山以西稱為隴右。關中的大體位置,基本在隴山以東。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就是奪下隴右地區,然後以隴右為根據地,在隴右開田拓地,生産糧草,與曹魏進行持久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計劃的不同點,就是魏延想同時拿下關中的肥沃土地。
諸葛亮當時制定了一個自認很完美、很穩妥的辦法,完全無懈可擊。他的計劃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讓趙雲率領一路疑兵,從斜谷道出兵,製造很大的聲勢,讓曹魏以為蜀國將要從斜谷道出兵,攻打扶風郡的郿國城。而實際上,諸葛亮自己卻率領蜀國的主力,從武都郡穿過,直接出祁山,佔領隴右,用先鋒部隊佔據街亭,而死守;依託隴山這個天然屏障,擋住魏軍,把隴右變成蜀漢國的地盤。
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並不複雜。他讓趙雲、鄧芝率領軍隊製造聲勢,假裝攻打郿國,但是由於兵力不足的緣由,卻根本沒有前進,而是停留在了斜谷道的南谷口箕谷,這裡距離南鄭縣實際上是很近的,易守難攻。只要趙雲、鄧芝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專心據守,就算曹魏十幾萬軍隊過來,也無法透過這樣的山谷。
街亭一線,由於是軍事重地,有一個小城可以用來據守,城雖然不大,但是駐守幾千兵力還是沒問題的。只要扼守住街亭,就可以讓魏軍難以前進。
諸葛亮的戰略計算得天衣無縫,事先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在最後真正交戰的時候,還是功虧一簣。
建興六年春公元228年),諸葛亮終於開始行動了,一些似乎都在按照他的計劃完美的進行。魏國果然中計,真的以為趙雲軍意圖北攻,由於關中空虛,於是魏國軍方順理成章地調動雍州唯一的一支見過戰場的精兵,由大將軍曹真節制對抗趙雲軍。
魏明帝曹睿聽說蜀國大軍打算從斜谷道出兵攻打郿國,於是立即派大將軍曹真率大軍駐守郿國,防禦蜀軍,而曹真到達郿國之後才發現趙雲這裡只是一支疑軍。而諸葛亮所率領的主力,成功的從武都郡穿越,出祁山,諸葛亮立即派自己的親信馬謖前往街亭鎮守。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也是無數亮黑詬病諸葛亮的根源,諸葛亮真的是用人不當。
當時諸葛亮身邊有魏延、吳懿這些名將可用,但是他卻都不用。馬謖是一個參謀型的人才,根本不適合獨立領兵打仗,但是諸葛亮一心想要培養馬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馬謖是文武全才,所以諸葛亮想給馬謖一個鍛煉的機會。
蜀漢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國這才搞明白諸葛亮的主要目標在哪裡,朝廷的群臣這時也慌了,年輕的魏明帝倒還頗為鎮靜,為了給眾臣豎立信心,他命令右將軍張頜率領步騎五萬人去隴右助戰,他自己也到長安督戰。
此時所發生的一切好像都在向著諸葛亮的預期情況發展,但是馬謖的失誤,讓諸葛亮的美夢破滅了。馬謖到達街亭之後,發現街亭的狹道山谷口)不像諸葛亮想的那麼狹窄,而是比較開闊的地域。這樣對於抵擋住對方大軍的進攻有些吃力。馬謖自作聰明,想起來當年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曾經據守高山,逼退曹操,於是他也想效仿,所以沒有駐守城內,而是率領軍隊登上南山,在南山上安營紮寨。
跟隨馬謖的副官是王平,感覺馬謖所據守的南山距離水源比較遠,於是勸告馬謖,應該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駐守城內。但是馬謖卻不聽王平的勸告,認為打仗不能墨守成規,應該出奇制勝,破釜沉舟。說到這裡我也在懷疑馬謖是不是諸葛亮的嫡傳弟子,諸葛亮一生謹慎,每次戰役都規劃完整,進退有度,而馬謖卻是一個愛出奇謀的人,與諸葛亮的思想恰恰相反。
曹真的軍隊到達了郿國,並在此駐守。但是曹真詢問了郿國駐軍之後才知道,蜀漢並沒有任何軍隊從褒斜道出來,只是虛張聲勢而已。曹真知道上當了,蜀漢真正的主力在隴右。於是當時曹真當機立斷,留下自己親信,率領少量精銳兵力鎮守郿國,必要時可以前去探探情況。而曹真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立即前往隴山戰線支援。
此時的張郃也已經到達了隴山戰線,並且經過探馬偵查得知,馬謖並沒有據守城池,而是駐紮在南山上,想依靠險峻的山勢來阻擋魏國的大軍。張郃知道自己立功的機會來了,摩拳擦掌,每日都在提升軍隊計程車氣,期望能夠一招制敵。
當時,諸葛亮給馬謖的兵力並不少,畢竟街亭太過於重要,他也很希望馬謖能打勝仗。於是張郃下令包圍南山,在包圍圈安裝了大量的鹿角,防止馬謖的突圍。張郃把馬謖的軍隊限制在山上之後,下令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讓馬謖的軍隊無水可飲。由於馬謖所據守的南山距離水源較遠,所以很容易被張郃斷絕取水的道路。
諸葛亮是在春季出兵北伐,此時已經是夏季,氣溫較高,馬謖手下軍隊口渴難耐。圍困了大概兩三天之後,馬謖的軍隊已經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張郃下令,全軍出擊,圍剿山上的馬謖軍隊。馬謖軍隊此時已經是潰不成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潰。馬謖自己看到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得突圍而出,只有王平堅守崗位,命令自己身邊千餘人的軍隊,躲在密林裡,大聲擂鼓。謹慎的張郃認為可能是伏兵,所以沒有冒進,而是見好就收,退了回去。王平見張郃大軍退去,才率領自己的軍隊,慢慢去收攏那些殘餘的散兵。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攻下天水郡的治所冀縣,正在前往隴山前線的路上。但是很快他就聽說了馬謖戰敗的訊息,一聽神色頓時猛沉。此時,馬謖也被抓了回來,一聽,臉就漲得更紅,諸葛亮無奈的把自己親手培養的接班人馬謖打入了大牢,準備斬首示眾,以正法紀。馬謖在獄中給諸葛亮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說自己雖死無憾。馬謖最終的結局沒能逃過一死,至於是怎麼死的,也沒有必要去深究。
北伐結局
失去了街亭就等於失去隴山這個天然屏障,諸葛亮沒有屏障,也就無法無法抵擋魏國大軍,畢竟國力、還是兵力蜀漢都無法與魏國對抗,魏國有徵戰多年的精兵、與驍勇的騎兵;而蜀漢的精兵已經在夷陵之敗中損傷殆盡,騎兵也還沒有來得及大規模的組建。
而此時,斜谷道戰線的趙雲還不知道馬謖軍戰敗的訊息,趙雲發現曹真的大軍已經撤去,留下的兵力比自己所率領的兵力少,於是開始慢慢向前進軍,也準備也立下一些戰功,畢竟是自己最後一次領軍了,即使中埋伏戰死沙場,也不過是自己最終的歸屬而已。
曹真的留守兵力看到趙雲進軍,於是也前往褒斜道山谷進行阻擊,兩軍狹路相逢,當時趙雲大意了,認為對方兵力比自己少,而且率軍的是不知名的無名小將,哪裡是自己對手?但是他小看了魏軍,曹真留下來的是魏軍的精銳,平時練兵很嚴格,狹隘的褒斜谷終究還是爆發了戰爭,自然是精銳的魏軍佔據了上風,很快把趙雲的漢軍打得潰不成軍。趙雲在混亂的軍隊中,收攏散兵據守在險要處,盡量減少了傷亡。
但是魏軍卻沒有像隴山戰線的張郃那樣見好就收,曹真的這個親信小將也是一個猛將,依然不依不饒,繼續追擊趙雲的殘部,而趙雲知道已經軍敗,少不了責罰,便自己領親衛斷後已拒魏軍。有著趙雲親自斷後漢軍自然平安回到了漢中,不過為了防止魏軍的去而複返,趙雲下令燒毀了棧道。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為止。對魏國來說,收獲最大的是隴西一帶的漢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來了,三郡之亂為反魏親漢勢力的一次暴露,也因此被魏國政府連根拔起。對蜀漢來說,損失甚大,最遺憾的是喪失了輕取隴西的最好的一次機會,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